破解中风5大迷思
脑中风一直是国人十大死因的佼佼者,特别是在湿冷的季节里,它就像一个潜伏的杀手,悄无声息地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如果我们能对它有正确的认知,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这个无形的威胁就可以被远离。
随着气温的持续下降,湿冷的季节悄然而至,中风就像那无法预测的疾风骤雨,频繁而猛烈地袭击着我们的身体。每年的十二月至二月,都是中风的高发期,而在台湾,几乎每小时都有七至八个人因中风而遭受生命的威胁。一旦中风,患者的生命可能会比健康的人少活十三至十五年。脑中风已经成为国人不得不重视的健康问题。
关于中风的一些常见疑问,让我们来听听专家的解答。打哈欠是中风的前兆吗?目前还没有科学实验能够证实这一点。但是有些患者在中风前会频繁打哈欠,临床上的观察发现,这可能与体内的血管狭窄有关。并非所有打哈欠都会导致中风,我们不必过分紧张。
用脑过度会引起中风吗?并不会。因为用脑过度和脑压并没有直接关系。真正需要注意的是血压升高,如果血管调节能力不佳,无法自动收缩,可能会导致血压波动过大,严重时可能引发中风。值得注意的是,压力大易导致中风,使得中风逐渐年轻化,越来越多青壮年成为了中风的潜在受害者。
除了上述因素外,一些日常行为也可能引发中风。比如在上大号时过度用力,可能会引发血栓症,从而导致脑中风。建议大家在排便时避免过度用力,尤其是老年人、运动量较少、经常便秘以及有高血压和冠状动脉疾病的人。
最近网络上流传着一些辨识中风的动作,例如微笑、说话、举手和伸舌等。如果其中任何一项无法完成,就要立刻寻求医疗救助。这些动作实际上是FAST检测法的一部分,只要具备其中一项异常表现,脑中风的概率就很高。及早发现中风征兆至关重要。
那么阿斯匹灵能否预防中风呢?根据国外的研究显示,阿斯匹灵对于预防缺血性脑中风的再次复发有一定的效果。它并不能作为初级预防措施来使用,对于非高风险人群来说,服用阿斯匹灵可能会带来不必要的风险。
脑中风是一种严重的健康问题,但我们不必过分恐慌。只要我们保持警惕,对它有正确的认知,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就能远离这个无形的威胁。让我们行动起来,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保驾护航吧!同时请注意避免陷入各种谣言和误解之中,正确辨识中风的征兆并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是至关重要的。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些神奇的药品,阿斯匹灵就是其中之一。对于它和中风之间的关系,我们应理性看待。一方面,使用阿斯匹灵可以降低缺血性脑中风的发生风险。但它也可能导致严重的出血问题,例如增加脑出血的机率。这是一个双刃剑,需要我们谨慎权衡。
在全球范围内,医界已经达成共识:对于从未发生过脑中风的人来说,阿斯匹灵并非万灵丹,不能把它当做预防中风的唯一用药。我们必须认识到,任何药物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和潜在的副作用。
而对于已经经历过中风的人来说,服用阿斯匹灵预防再次中风时,更要密切关注身体的反应。如果出现溃疡、胃肠道出血或穿孔等副作用,应立即停止服用。因为对于这些人群来说,中风的预防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包括药物的选择和使用。
新光医院内科加护病房主任洪惠风还特别提到了台湾与美国在中风预防策略上的差异。美国由于缺血性中风的比率较高,因此更倾向于使用阿斯匹灵作为预防用药。但在台湾,出血性中风较为常见。是否应长期服用阿斯匹灵作为预防用药,是一个需要更多本土研究的问题。我们不能盲目跟风,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选择。
本书《抢救中风》为我们提供了关于中风的全面知识,由康健杂志与林芝安等合著,由《天下杂志》于2008年12月出版。但我们在阅读这本书或任何其他关于中风的资料时,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性看待其中的内容。如果我们认为某些文章侵犯了我们的权益,应该与相关负责人联系处理。未经核实的文章仅供参考,我们需要自行研判其中的信息。毕竟,关于健康的话题总是需要我们格外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