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心灵感应大***
午间办公室的小小奇迹:心电感应还是巧合?
午间时分,我坐在办公室里不经意间哼起一首老歌。突然,好友惊异地说道:“唉,巧了,我也刚刚在心里唱这句呢!”这种奇异的巧合让我惊讶。这首歌已经很久没有人唱了,为何我会突然想到并唱出这首歌?更令我惊奇的是,我的同事也有同样的感受!
近期,这样的巧合频繁出现。不是我在不经意间唱出了别人的心声,就是别人唱出了我的想法。这种奇妙的体验让我思考:人与人之间真的存在心电感应吗?我们常在生活中遇到这样的情况,正在谈论或者刚刚想到某个人,那个人就出现了。于是,我们感叹真是“说曹操,曹操到”。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种巧合现象其实是有解释的。人们往往容易忘记一百次失败的预言,而津津乐道于偶尔的一次成功。就像那句俗话说的“受伤的手指经常被人碰”。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对外界的感知是有选择的。我们更容易记住符合我们经验的巧合事件,而忽视不符合的。并非我们的预言多么准,只是因为我们所选择的信息更容易证实我们的想法罢了。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无法解释的现象。例如一些人相信预言性的梦,或者听说某些人算卦算得很准。其实,这也属于类似情况。偶尔的准确留在了人们心中,而大量的不准确则被遗忘。
事实上,在各种场合下,预言准确的时候都是极少的。之所以我们会记住那些成功的例子,是因为我们对失败的例子选择性地忽视了。许多看似神奇的事情,其实是因为我们对事情发生的背景知识了解得不够多。
弗洛伊德从潜意识观念出发,给出了另一种解释。他引用了发生在他朋友布列尔身上的一个例子:两人偶然向门口看时,看到了一个与他们的共同朋友非常像的人路过。如果他们没有看到那个人,这个事件将无法解释。因此有人认为这是心灵感应的有力证据。但实际上,这种情况下的心灵感应可能是由潜意识引发的。两人可能因为潜意识的共鸣而对共同的朋友产生相同的想法。
再回到前文提到的老歌例子,如果我们稍微留意一下周围的环境,或许会发现背后的原因:楼下的音像店可能正在播放这首歌,或者某人的手机铃声刚刚响起这个旋律。许多看似巧合的事情,可能只是因为我们对事情的背景知识了解不足。当我们对这些背景知识有足够的了解时,或许就能理解这些看似神奇的现象了。
人们似乎更愿意相信超出于因果关系之外的奇特事物。尽管我们可以给出合理的解释,但仍有人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他们总会找到反驳的理由来坚持自己的信念。我们永远无法解释所有的巧合事件。但只要有一件无法解释的事情发生,他们就会认为至少这件事情证明了特异现象的存在。
人们似乎天生喜欢特异现象,愿意相信不合常规、不合逻辑与情理的事情存在。弗洛伊德评论道:“人类一般具有轻信倾向以及对于奇迹的崇信。”理性与情感之间常常存在冲突。当理性告诉我们必须接受现实的束缚时,情感却向往超越因果关系的奇特事物。或许我们可以引用王国维先生的话来“人生中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理性是一把双刃剑,它赋予我们清晰的认知与判断力,揭示真相并让我们避免盲目信任。它却时常遭到情感的排斥和冲击。尽管理性赋予我们分辨真实与虚假的能力,但在某些时刻,我们的情感却让我们倾向于相信那些看似可爱却未必可信的事物,对那些理性所排斥的事物敞开怀抱。这种现象并非个别现象,而是广泛存在于人们的内心,形成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冲突。这种冲突导致了人们在面对某些信息时容易盲目跟风,甚至传播一些理性所拒绝的荒诞言论。弗洛伊德本人的一次经历为我们揭示了这种心理冲突的生动实例。
在一个晴朗的午后,弗洛伊德走在繁忙的街道上,头脑中突然闪现出一个念头。几个月前,他治疗了一对夫妇的小女儿,但这对夫妇对他的治疗效果并不满意,转而寻求其他权威的帮助。弗洛伊德心中暗自揣测,那位权威可能无法治愈他们的女儿,最终他们还会回到他这里,并对他表示由衷的信任。他的内心在想象这种情景时充满了自我满足的愉悦感。正当他的思绪如天马行空般驰骋时,一声亲切的“晚安,教授”打断了他的幻想。他抬头望去,惊讶地发现正是他刚才脑海中想象的那对夫妇。
这个巧合似乎令人难以置信,但弗洛伊德却给出了一个看似简单的解释。他在书中写道:“那条街道宽广笔直,行人稀少,我的视线可以轻易地延伸到二十步远。其实,我很早之前就看到了他们两人迎面走来,但内心却不愿承认他们的出现。”这个经历揭示了人们在面对理性与情感的冲突时,内心深处的拒绝接受现实、坚持自我幻想的心理机制。这种现象在许多情况下都能见到,反映了人类情感与理性的复杂互动关系。我们在面对现实时往往会受到情感的干扰和影响,但理性依然是我们认识世界、分辨是非的重要工具。我们需要学会在情感和理性之间寻找平衡,以更客观、更真实的方式看待世界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