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全国作文2017,高考全国作文都一样吗
编者按:随着高考的临近,为了帮助高三学生全面了解高考作文的命题情况,“一堂作文课”公众号将持续推送各地真题解密及满分范文。今天,我们将聚焦于解读2017年高考作文全国Ⅱ卷的真题及范文。
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这次高考作文的主题。题目给出了六句富含深意的中国文化经典名句,要求考生选择其中两三句为基础进行立意,并合理引用,展开一篇文章。这个设计既体现了语文的学科特点,又考查了考生的思考和写作功底。
命题解码:这题看似是“戴着镣铐的舞蹈”,其实是对考生思考和宽度的考验。考生需要在理解每个名句内涵的基础上,进行有机的融合,形成独特的观点。名句涉及品格、情怀、个性、气度、现实评价等多个方面,考生可以自由选择组合,展开论述。
例如,可以选择“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与“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两句为基础进行立意。前者强调个人的奋斗精神,后者则强调人的视野和追求。考生可以以此为基础,个人奋斗与国家发展的关系,论述青年如何在国家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接下来,我们看一篇标卷范文。这篇作文以“国家要发展,青年必当先”为题,首先引用武亦姝的才情和“天行健”一句来引出主题。接着,通过英国社会学者李约瑟的问题引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然后,明确提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引用鲁迅的话“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鼓励青年人要勇于担当,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篇范文立意鲜明,引经据典,深入浅出,展现了考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思考。文章结构清晰,语言流畅,展现了自己的写作才华。
2017年高考作文全国Ⅱ卷是一道既有又有广度的题目,考查了考生的思考、写作功底和文化底蕴。在备考过程中,考生不仅要注重积累知识,还要注重思考和理解,这样才能在高考中脱颖而出。
名师解读:这篇作文得分高的原因在于立意鲜明、引经据典、结构清晰、语言流畅。考生在写作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立意的,还要注重引用的恰当性和语言的表达力。关注文化经典名句的内涵,理解其背后的思想和文化背景,这样才能在高考中写出高质量的文章。
提醒广大考生,在未来的备考过程中,要注重积累知识、提高思考、加强写作训练,这样才能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也要关注社会热点和文化经典名句的内涵,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思考。祝愿所有考生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用科学之光,解读传统之美
随着历史车轮的滚滚向前,中华民族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站在新的时代高度,我们应该用科学的眼光去审视和解读传统文化,从中汲取智慧,为现代社会注入新的活力。
从梁启超的“少年强则国强”的呐喊,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英勇牺牲,再到五四运动的激情燃烧,那个时代的中国青年以国家图存为己任,展现了青年的担当与责任。方志敏、红军战士、奔赴延安的青年们,他们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人为国家解放和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从邓稼先的归国创业,到王进喜的铁人精神,再到容国团的体育精神,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些杰出人物的事迹告诉我们,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是我们为人处世的指南。
当代青年肩负着时代赋予的重任。我们生活在一个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这个关键时刻,我们应该用科学发展的眼光看待传统文化,既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又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我们要用现代科技手段传播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我们也要看到传统文化中的不足之处,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接纳世界各地的文化,促进文化交流和融合,让中华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用科学发展的眼光看待传统文化,是我们这一代青年人的责任和义务。我们要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正如古人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当厚德载物。”让我们共同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
阅卷现场点评:
内容得分:文章以生动的语言展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层次清晰,论述深入,展现出了作者的思考和担当精神。得高分。
表达得分:文章在议论文的框架之下,文采斐然,表达流畅,个别过渡处需加强连贯性。得中等分数。
发展得分:文章有、有气度、有思辨性,层次分明,符合规范。得高分。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