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工程机械技师学院,徐州工程机械技师学院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技术等级制度也在经历着变革。近期,人社部出台了新的技能等级制度,将原有的五级技能等级扩充为八级,构建了全新的“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序列。这一改革不仅回应了当前我国技能劳动者需求,更是对工人荣光的一种重塑。
我国一直以来都是人口大国,技能劳动者总量超过两亿,其中高技能人才更是超过六千万。这次新八级工制度的推出,无疑为技术工人们铺设了更为宽广的发展道路。那么,“新八级工”制度究竟新在哪里呢?
我们要了解“新八级工”是如何诞生的。在上世纪五十到八十年代,我国的“八级工”制度曾是一种具有明星效应的工人群体象征。许多技术工人都以成为“八级工”为人生目标,不仅因为其可观的收入,更因为其极高的社会地位。当时的八级工几乎是“神”一般的存在,受到广泛的尊重和声望。
历史总是不断前进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有的“八级工”制度已逐渐无法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我国借鉴国际劳工组织标准,逐步建立了初、中、高三级技能等级结构。在此基础上,“五级工”的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得以确立并沿用至今。
尽管“五级工”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技能等级的需求,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新型工作现场的出现,对技术工人的技能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智能制造生产设备的应用普及产生了全新的工作现场,对技术工人有了生产线系统集成、现场管理、设备装调运维等全新的技能要求。为了满足这种复合型技能需求,我国在“五级工”的基础上向上延伸出了特级技师和首席技师两个新的技能等级。
陈李翔,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他指出:“新八级工”并不是“老八级”的翻版,而是在新技术环境、新工作现场中产生的更高水平的技能评价体系。以徐州工程机械技师学院教学总监蒋炜为例,他深有感触地表示,现在只会一个工种或只操作一种设备已经无法胜任现代工人的要求,需要在传统技能基础上进行升级和叠加。
事实上,为了解决技术工人的成长瓶颈问题,人社部已经启动特级技师评聘试点工作。多地已经评出了首批特级技师,如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评出的全国首批80位特级技师以及江苏省的“金牌教练”蒋炜等。这些实例充分证明,“新八级工”制度的推出为技术工人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发展路径。
“新八级工”制度的推出是对原有制度的改革和创新,更好地适应了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这一制度的实施不仅为技术工人铺设了更宽广的发展道路,也为我国技能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提供了更为科学的评价体系。无疑,这将为我国的技术工人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将为我国的技术技能领域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在2011年,29岁的蒋炜考取了装配钳工高级技师的证书,他已经站在了技能之巅,看似职业道路已经走到了尽头。这并非个例,高技能人才普遍面临着成长的“天花板”,即使获得中华技能大奖的荣誉,也仍然面临着退休前的十几年无晋升空间的困境。“新八级工”制度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僵局,让技术工人的成长不再受制于隐形的限制。
蒋炜获评特级技师后,他的职业追求得到了新的激发。除了首席技师,还有更高层次的“技能大师”等待他去挑战。这不仅是技能等级的提高,更是为他的职业发展打开了广阔的空间。在徐工集团,特级技师这样的高技能人才可以带领团队进行科研攻关,可以转型为技能工艺师、服务工程师、生产管理岗位,真正在生产一线发挥更大的作用。
“新八级工”制度不仅仅是在技能等级上简单地增加了一个等级,它更是让技能人才的待遇得到了实质性的提升。成为特级技师的蒋炜,其工资待遇可以比肩正高级工程师,甚至与企业的高管相当。这种将工资薪酬与技能水平紧密挂钩的制度,真正实现了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
目前的企业实践中,虽然在“五级”之上加高的技能等级名称有所不同,但大多数企业都建立了“纵向分级、横向分档”的“带宽薪酬”体系,以此来提升工人岗位的吸引力。例如,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和王尚典所在的企业,都在“五级工”之上设立了更高的技能职务和对应的工资等级。
除了畅通成长通道和提高待遇,“新八级工”制度还有更深远的意义。它让年轻的技术工人看到了无限的可能性和希望,从而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走进工厂、沉在一线。设备易得,优秀的技工却难求。“新八级工”制度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许多高技能人才的道路,让他们有信心在智能制造领域实现新的突破。在制度的激励下,更多高技能人才将脱颖而出,攀登技能金字塔的塔尖,为我国的智能制造贡献自己的力量。
“新八级工”制度为技术工人提供了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和更高的待遇,让他们的技能和努力得到了应有的回报。这不仅是对他们个人努力的肯定,也是对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期待在这一制度的激励下,更多优秀的技工能够崭露头角,为我国的智能制造书写新的辉煌。 (来源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