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成瘾的可怕之处在哪

生活常识 2025-04-06 12:460生活常识www.shimianzheng.cn

关于“性成瘾”这一话题,我曾有所听闻,对此最初的反应并不大。时至今日,我对这一概念仍然保持着一定的谨慎态度。对于“性成瘾”与诸如“手淫有害、有罪”、“守贞”等宣扬,我视之为新瓶装旧酒,本质上并无太大差异。

这个话题更偏向于性社会学的范畴,我本不想过多关注。近期彭晓辉教授的博文《关于“性成瘾”的讨论》引起了我的深思。结合过去和现今遇到的来访者对此的抱怨,我意识到这个话题的言论可能缺乏学术严谨性,并带有积极的社会意义缺失,容易对个体产生负面影响,尤其是对于已经深受性强迫思维困扰的人。

对于“性成瘾”这一词汇的出现和传播,我持反对态度。它似乎是对现代智商和思维能力的某种嘲讽。要判断一个词汇是否成为一个概念,其实并不需要高深的知识和复杂的逻辑。

我所理解的“成瘾”,通常是指物质依赖,如烟瘾、酒瘾等。这些物质会对人造成明确的生理损伤。那么,性行为是否会对身体健康造成损害呢?根据我有限的医学知识,只有在某些特定的生理疾病情况下,性行为才可能对身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如果性行为普遍对人的健康有害,那么人类恐怕早已无法存在于世。

有人可能会提到过度性行为对身体有害。“过度”的定义是什么?如果仅基于性行为的频率来衡量,那么我所了解的那些自称自慰频繁的男性,实际上他们的自慰频率并不高,有些甚至一周只有两次或更少。显然,强迫思虑并非源于自慰行为本身。

我曾遇到一个母亲,因为听了儿子的老师说“适当,不要过度”,便开始纠结于何为“适当自慰”。进一步了解后,我发现她年轻时的一次自慰经历让她觉得自己变得“”。她和儿子的关系已经十分紧张。这位母亲的症状形成有其特定的心理学和精神病理学原因,既有个人内心的困扰,也与社会环境有关。

有临床意义的“成瘾”的第二个特征是当事人既不接受自己的成瘾行为,又无法自控,即表现出反强迫的症状。正如彭教授博客中引用的著名德国性学家欧文黑伯的话:“(‘性成瘾’这一术语)阻碍人们理解各种性行为的原因和动机。”例如,一个夫妻生活中的女性,她的生理反应和夫妻生活频率在一般人中属于中上水平,但她因为夫妻关系的原因愿意寻求性治疗。相反,那些将出轨伴侣称为“性成瘾”的人,可能自己的性欲并不强烈。那些给自己或他人贴上“性成瘾”标签的人,应该停下来思考:是无法接受可能的生理病痛或健康威胁吗?还是无法接受自己的性冲动、享受性满足后的快乐、与自己有重要关系的人的不接受,或是自己的性行为不被某些反性的社会群体接受?

在深入这一话题时,我们需要保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尊重每个人的选择和差异,同时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性相关话题,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和误导。你是否从未深入思考过自己内心的冲突,为何无法接纳自我,为何会因焦虑而焦虑,以至于忘记了最初为何感到焦虑?或许,这正是你内心深处隐藏的秘密。

正如马晓年老师所言,“问题的关键在于个人的态度,而非他人。”当我们面对自我时,有时候会因为某些原因而感到痛苦和困扰,这时候我们需要的是帮助和理解,就如同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一样。就如同自我适应不良同性恋的例子一样,我们不应该因为某些标签而歧视或排斥他人,而应该尊重他们的自由和选择。在一个多元的社会里,我们应该倡导人性的自由发展,尊重每个人的选择和决定。对于那些因性困扰而寻求帮助的人们,我们应该给予更加深入、有针对性的支持。性治疗机构更应该致力于帮助那些受到性困扰的人们,从他们的生理、人际关系以及内心去理解和支持他们。

性行为和性欲本身并不是问题所在,问题在于我们对自己性行为的认知、情绪和意志力难以达到平衡和协调。我所理解的性治疗不仅仅是针对症状的治疗,而是关注一个完整的人。我们需要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环境中去理解他们的困扰,理解他们为什么会关注某些问题,例如“性成瘾”、“手淫有害”。通过帮助他们找到与自己内心和他人的平衡和和谐,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实现独特的存在和价值。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尊重每个人的选择和决定,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人性的自由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共处。

上一篇:72岁张纪中高调发文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2016-2025 www.shimianzheng.cn 失眠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