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开展居住权登记
自《民法典》实施以来,全国多地积极推进居住权登记工作,这一制度为保障特定群体的居住权益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支持。以下是关于居住权登记工作主要进展与实施要点的详细介绍。

一、实施范围广泛且多样化
居住权登记的实施范围已经覆盖全国各地,包括成都、济南、长沙、杭州、石家庄、邯郸、滁州等多个城市。其中,成都于2022年5月率先颁发了四川省首本居住权登记证明。大连市则明确了市内四区住宅及70年产权公寓可办理居住权登记,而非住宅及保障性住房等不在办理范围内。居住权登记的覆盖范围也十分广泛,包括亲属间无偿设立、遗嘱继承及法院裁定等情形,甚至还包括林权、农经权、宗教场所等复杂类型的不动产权益。
二、办理流程逐步规范
为了更方便群众办理居住权登记,多数地区采用窗口受理模式。申请人只需前往不动产登记大厅提交材料即可。部分地区的服务渠道也得到了延伸,如韶关等地设立银行便民服务点、工业园区网点等。在时效和费用方面,大连市规定首次登记需3个工作日,收费80元/件,注销登记则即时办结且免费。而大同市则通过专人指导实现了1小时内完成登记的高效服务。
三、应用场景多样,社会价值显著
居住权登记的应用场景十分广泛,其中以房养老就是其中之一。该制度允许老年人通过出售房屋所有权保留居住权,从而获得养老资金。据武汉市的统计,半年内就办理了超过300宗此类登记。居住权还为弱势群体提供了长期居住保障,确保权利人在约定期限内合法占有、使用住宅,不受房屋产权转移的影响。
四、技术支撑与标准化建设不断完善
为了提高居住权登记的效率,多地采用了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支撑。韶关等地通过“智能审批”模式、统一登记系统以及标准化服务流程,实现了高效、便捷的登记服务。部分城市已实现电子证照共享,进一步简化了材料提交环节,提升了整个登记过程的便利度。
全国多地在推进居住权登记工作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为特定群体的居住权益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这一制度的实施不仅提高了登记的效率和便利度,也体现了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和保障,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