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兴疫苗损失超千万
北京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一座制药高地,于2018年4月17日突发变故。一场人为的断电灾难,使得其厂房及办公楼的电源被切断,正在生产与待处理的疫苗产品遭受损失,市场价值高达惊人的1540.4万元^[1][3][4][8]^。这场断电风波的源头,竟是来自同一地址的北京北大未名生物工程集团总配电室的总控开关,背后的直接责任方为未名医药的全资子公司厦门未名及其原董事长潘爱华^[1][4][6]^。
这一事件的处理结果可谓一波三折。在北京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的一审判决中,厦门未名与潘爱华被连带着责令赔偿北京科兴高达1540.4万元的经济损失^[4][7]^。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在2022年11月的终审判决中,维持了原判。而且进一步明确,厦门未名为直接侵权主体,未名医药(作为厦门未名的唯一股东)亦需为此承担连带责任^[1][4][7]^。
这起事件的背景颇为复杂,其根源在于未名医药与科兴控股(香港)对于北京科兴控制权的长期争夺^[2][4][8]^。这场争夺战自2016年私有化纠纷后便愈演愈烈,双方的头目潘爱华(未名医药)和尹卫东(科兴控股)更是多次公开冲突^[2][8]^。此次的断电事件被看作是这场争夺中的极端手段,直接导致了北京科兴的生产中断,资源也开始转移到科兴中维(新冠疫苗研发主体)^[4][8]^。
事件的影响深远且后续发展引人关注。未名医药因赔偿导致财务压力剧增,其2022年三季报显示营收、净利润及现金流均显著下滑^[5][7]^。而科兴控股则通过成立科兴中维独立运营新冠疫苗业务,逐渐削弱了未名医药在北京科兴的控制力^[8]^。这起事件成为了股东内斗影响企业运营的典型案例,暴露出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以及控制权争夺的破坏性^[2][8]^。
回首这场风波,不禁让人感叹商业世界中的明争暗斗以及其对企业的潜在影响。北京科兴的这一遭遇,无疑给其他企业敲响了警钟,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以及股东间和谐共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希望未来这样的纷争能少一些,企业能在一个健康、和谐的环境中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