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流失眠药物分类
1. 苯二氮受体激动剂(BZRAs)
传统苯二氮类:如、艾司唑仑、等,通过增强GABA神经抑制作用起效,但长期使用易导致依赖性和认知损害。
新型非苯二氮类:包括唑吡坦、右佐匹克隆、等,选择性作用于GABA受体α1亚基,依赖风险较低,适用于短期失眠。
2. 褪黑素受体激动剂
雷美替胺、阿戈美拉汀等通过调节生物钟改善睡眠节律,适合昼夜节律紊乱或老年患者,无显著依赖性。
3. 双食欲素受体拮抗剂(DORA)
达利雷生(2025年国内获批)通过阻断食欲素信号促进入睡,具有非成瘾性优势,成为新版指南推荐的一线药物。
4. 具有镇静作用的抗抑郁药
曲唑酮、米氮平等适用于伴抑郁/焦虑的失眠,但需注意体位性低血压等副作用。
二、新型药物进展
地达西尼:2023年国内上市的GABAA受体部分调节剂,平衡疗效与安全性,减少神经副作用。
NMN补充剂:通过提升NAD+水平优化细胞代谢,改善睡眠质量,但临床证据仍需积累。
三、用药原则
短期治疗:优先选择非苯二氮类或褪黑素受体激动剂。
慢性失眠:需结合认知行为疗法(CBT-I),药物选择需评估共病(如焦虑、呼吸暂停)。
特殊人群:老年人避免长效苯二氮类,孕妇禁用BZDs。
四、市场趋势
2025年全球失眠药市场规模预计达560亿美元,新型非成瘾性药物(如达利雷生)和中成药(如安神补脑液)增长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