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常见原因
1. 生理因素
作息紊乱:白天睡眠过多或活动不足,导致夜间难以入睡。
营养缺乏:维生素D或钙不足可能引发神经兴奋性增高,表现为入睡困难、易醒。
身体不适:消化不良、积食、感冒鼻塞等疾病会干扰睡眠。
2. 环境与习惯
睡眠环境不佳:光线过亮、噪音、温度不适(太冷/太热)会影响入睡。
睡前过度兴奋:激烈游戏、电子屏幕刺激或惊悚故事可能延长入睡时间。
3. 心理与情绪
压力、焦虑或安全感缺失(如陪伴人员变化)可能导致失眠。学龄期儿童可能因学业或社交压力出现睡眠问题。
二、改善建议
1. 调整作息
确保每天夜间睡眠9-11小时,白天小睡不超过1小时,避免昼夜颠倒。
固定就寝时间,建立睡前仪式(如听轻音乐、讲故事)。
2. 优化环境与饮食
保持卧室安静、黑暗且温度适宜(20-24℃)。
避免睡前过饱或饥饿,均衡饮食并补充维生素D。
3. 关注心理健康
通过沟通缓解孩子的压力,增强安全感。若长期失眠伴随情绪异常,建议就医排查心理问题。
三、何时需就医?
若调整后仍持续失眠,或伴随以下症状,需及时就诊:
频繁夜惊、梦游、遗尿等异常行为;
长期打鼾、张口呼吸(可能为腺样体肥大);
白天嗜睡、注意力不集中影响学习。
儿童失眠多为可干预的短期问题,但需家长耐心观察与科学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