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非药物治疗
1. 生活习惯调整
固定作息时间:建议每晚10:30-11点入睡,早晨6-7点起床,维持生物钟稳定。
避免午睡过长:白天小睡不超过30分钟,避免影响夜间睡眠。
睡前避免刺激性活动:如剧烈运动、看恐怖电影、饮用咖啡/浓茶/酒精等。
2. 睡眠环境优化
保持卧室安静、黑暗,温度适宜,使用遮光窗帘。
睡前可泡脚(可加中药)或喝温牛奶,促进放松。
3. 心理与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CBT-I):通过睡眠限制、刺激控制(如20分钟未入睡则起床)和认知重建减少对失眠的焦虑。
放松训练:腹式呼吸、渐进性肌肉放松或听轻音乐帮助入眠。
二、药物治疗(需医生指导)
1. 中成药调理
针对不同体质:心脾两虚可用归脾丸,肾亏选杞菊地黄丸,肝郁用舒肝解郁胶囊。
常见辅助药物:枣仁安神胶囊、百乐眠、乌灵胶囊等。
2. 西药干预
短期使用:苯二氮卓类(如艾司唑仑)或非苯二氮卓类(如右佐匹克隆)改善入睡困难。
合并焦虑/抑郁:可联用抗抑郁药(如米氮平、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三、中医与物理疗法
1. 中医辨证调理
根据体质采用补脾、疏肝、补肾等方案,如脾虚者用归脾丸贴敷肚脐。
2. 物理治疗
经颅磁刺激或针灸可能对部分患者有效。
关键提示
药物依赖风险:需严格遵医嘱,避免长期使用。
持续随访:定期复诊调整方案,逐步减药。
若症状未缓解,建议尽早就医排查躯体疾病或精神心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