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北京的春节
《北京的春节》一文,由著名作家老舍创作,被收录为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的第一课。这篇文章以生动的笔触,展现了老北京春节的风俗画卷。
一、作者介绍
老舍先生(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生于北京。他不仅是现代著名的小说家、剧作家,还是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其代表作如《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和《龙须沟》等,均展现了他卓越的文学才华。
二、课文内容详解
课文按照时间顺序,从腊月初旬开始,到正月十九结束,描绘了一幅老北京春节的风俗画卷。其中,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和元宵节等日子,被作者重点描写。
在腊八节,熬腊八粥和泡腊八蒜是重要习俗。腊月二十三是小年,人们开始忙碌起来。到了除夕,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放鞭炮等活动热闹非凡。正月初一,人们互相拜年、逛庙会。而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则是观赏花灯、放花炮、吃元宵的时候。
三、写作特点
老舍先生使用地道的北京话写作,使得文章充满北京的生活气息。他的表现手法丰富多样,如使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文章的结构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详略得当。
四、重要词句
文章中有许多生动形象的描写,如谚语“腊七腊八,冻死寒鸦”,以及描写腊八蒜的“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除夕的描写也让人印象深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
五、教学资源推荐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课文,我们提供了丰富的预习资料,包括课文朗读、视频教学、图文解读、知识点和同步练习等。文章中的生字词和多音字也是学习的重点。
《北京的春节》通过生动细致的描写,展现了老北京春节的热闹场景和丰富习俗。这篇文章不仅让人感受到节日的喜庆氛围,还表达了作者对传统节日的热爱和对新社会的赞美。阅读这篇文章,仿佛就像是在观看一幅幅生动的老北京春节的风俗画卷,让人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