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表情符号写入判决
近年来,微信表情符号在司法实践中扮演的角色愈发重要,其作为电子证据的应用趋势显著增长,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法律认定的挑战。以下是对此现象的详细梳理:
一、微信表情符号的司法应用现状
1. 案件数量激增:据统计,从2018年至2021年,全国共有158起将表情符号作为证据的案件。其中,2020年的案件数量达到了66件,较2018年增长了725%,这一增长趋势显而易见。
2. 案件类型多样:涉及表情符号的案件类型丰富多样,包括合同纠纷(如租赁、借贷)、人格权纠纷,甚至涉及“黄赌毒”等刑事案件。
3. 典型判例屡现:在广东房屋租赁案中,“太阳”表情被认定为同意加租;在江西借贷纠纷案中,“OK”手势被判定为担保承诺;而在深圳合同纠纷案中,“强”表情则未被认定为作品认可。
二、司法认定面临的挑战
1. 主观解读差异:同一表情在不同设备上的显示可能存在差异。例如,iOS系统的“尴尬微笑”在安卓系统上可能显示为“开心大笑”。
2. 犯罪工具化:部分案件中,被告人利用表情符号来替代敏感词,如用“糖果”代指违禁药品等。
3. 裁判标准不一:对于“OK”等中性表情是否构成承诺,不同法院存在分歧,这导致司法实践中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三、实务建议
1. 在涉及合同成立、金额确认等关键事项时,建议避免使用纯表情进行回复,以确保意思表示的明确性。
2. 注意交易惯例:若在日常交易中已形成“表情代确认”的习惯,在诉讼中,法院可能会认可这种习惯的效力。
3. 证据保存:在保存聊天记录时,应保留完整的上下文,避免截取片段,以确保证据的真实性。
四、动态
2025年5月,湖南某货款纠纷案中,法院结合交易习惯认定“OK”表情具有法律效力,这一判决为小微企业在“无合同”情况下的举证困境提供了解答。这一案例预示着司法实践对于微信表情符号的认定正朝着更加明确和统一的方向发展。也提醒广大民众在日活使用微信等社交媒体时,需更加注意言行举止的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