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可能污染食品
一、主要污染途径介绍
在日常生活中,食品污染的途径多种多样,新冠病毒尤其如此。以下是新冠病毒在食品中的主要污染途径:
1. 人员污染:这是食品污染的主要源头之一。感染者或病毒携带者在处理食品时,如果没有执行严格的卫生操作,如洗手、带病工作等,很容易通过呼吸道飞沫或排泄物将病毒直接传播到食品上。例如,带毒的厨师在加工食品时,手部接触就可能导致即食食品被污染。
2. 水源污染:水源是食品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受病毒污染的灌溉水、清洗水或加工用水都可能成为食品污染的源头。如甲肝病毒可能通过污水污染的灌溉水进入果蔬,而贝类因滤食特性,可能会富集水中的病毒。
3. 原料携带:部分食品原料在种植、养殖、运输过程中就可能携带病毒。例如,双壳类海鲜因其滤食特性,易富集诺如病毒。生鲜果蔬在接触污染环境后也可能携带病毒。
4. 加工污染:在食品加工过程中,病毒也可能通过加工设备、器具等传播。例如,冷冻食品在冷链环节就可能延续污染风险。
二、高风险食品类别警惕
在食品类别中,以下类型的食品因特性而成为高风险:
1. 生食海鲜:贝类因其富集病毒能力强,生食风险较高。如2018年韩国冬奥会期间,贝类就引发过诺如疫情。
2. 即食食品:这类食品加工后直接食用,易受到交叉污染。例如,日本曾发生因带毒厨师制作的饭团导致多人中毒的。
3. 生鲜果蔬:表面可能残留病毒,清洗不彻底易导致感染。近期,冷链食品外包装也检出过活病毒。
4. 凉拌菜/预制沙拉:这类食品加工环节多,暴露时间长,需特别注意。美国FDA建议,叶菜类需逐片清洗30秒以上。
三、防控关键措施详解
面对这些污染途径和高风险食品类别,我们应采取以下关键措施进行防控:
1. 加工环节管控:严格执行生熟分区,使用专用刀具、砧板,避免交叉污染。对于高风险食材,需进行“双90处理”(中心温度达到90℃并持续加热90秒)。
2. 个人卫生管理:食品从业人员出现腹泻等症状应立即离岗。处理食品前需规范洗手,必要时佩戴手套。
3. 原料与水源安全:确保食材来源安全,贝类等高风险食材需煮熟后食用。使用符合标准的水源进行食品的清洗和加工。
4. 家庭防护要点:生食果蔬要用流动水搓洗30秒以上。感染者呕吐物需用含氯消毒剂处理,污染的衣物也要及时更换。
值得注意的是,新冠病毒虽不以食品为宿主,但仍可能通过被污染的冷链包装或带毒操作者传播至食品表面,因此需加强从业人员健康监测及冷链环节的消杀工作。让我们共同努力,确保食品安全,守护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