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回应门店食品安全问题
聚焦:星巴克在无锡的两家门店的食品安全问题浮出水面
近期,无锡的两家星巴克门店被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原因涉及使用过期食材、篡改保质期标签以及隔夜糕点重新上架等违规行为。这一立即引起了公众对食品安全的高度警觉^[1][2]^。其实,类似的问题并非首次出现,早在2021年和2025年,星巴克就因篡改巧克力液、桃果肉等食材的保质期受到过曝光,甚至有时通过“新旧混用”的方式来延长使用期限^[2][7]^。
星巴克的回应与应对措施
在面对这样的危机时,星巴克展现出了迅速的反应能力:
1. 涉事门店立即关闭并启动内部调查:无锡的涉事昌兴大厦店及震泽路店在曝光后迅速被关闭,进行深入调查^[5][8]^。而历年来,所有因类似问题被曝光的门店均受到了相应的处理,包括停业整改^[3]^。
2. 公开承认违规并向公众致歉:星巴克中国通过官方渠道承认了员工的“营运操作违规行为”,并向消费者表示了深深的歉意。公司明确表示对食品安全问题持“零容忍”态度^[1][4][6]^。它也表达了对管理漏洞的反思以及强化标准执行的决心^[1]^。
3. 全面整改与内部自查:星巴克对所有中国内地门店进行了食品安全标准的全面核查,特别针对食材管理和标签规范进行了重点检查^[4][7]^。为了强化操作规范,全国门店的员工都接受了重新培训,特别是在开封食品的处理上,如“不过夜”等规定的严格执行^[6][7]^。尽管建立了“金标准”内部监督机制,但实际操作中仍存在执行不力的现象^[2][6]^。
监管部门的介入与处罚
无锡的市场监管部门对此事给予了高度重视。他们对涉事的星巴克门店进行了处罚并责令其停业整改。为了检查其他门店是否存在类似问题,全市其他82家星巴克门店也接受了排查。在这次排查中,发现了包括消毒记录不全、操作区混乱等15项违规问题^[2][6]^。监管部门还与星巴克的华东北区管理层进行了约谈,要求其系统性地整改食品安全管理体系^[4][6]^。
公众与媒体的反应
舆论对星巴克的质疑声不断,“高价低质”成为公众对其食品安全问题的普遍看法^[6]^。媒体指出,此类频繁发生反映出品牌在追求快速扩张的过程中忽视了基层执行的监管问题。建立长效的社会监督机制成为媒体呼吁的重点^[2][6]^。尽管星巴克在多次危机中展现出了危机处理的意识,但同类问题的反复发生确实反映出其内部标准执行与监管的系统性缺陷。消费者权益的保护需要企业自律、监管强化以及公众监督的多方协同努力^[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