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次人口普查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揭示中国人口变迁的深刻洞察
2010年,中国开展了一场宏大的国情国力调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其目的不仅在于全面把握人口数量、结构、分布及居住环境的变化,更在于为我们揭示中国社会的人口变迁提供深刻洞察。
一、普查概况
普查的标准时点设定为2010年11月1日零时。登记对象涵盖了中国境内自然人和境外未定居的中国公民,遵循“现住地登记”原则,无论是实际居住人口还是户口在本地但未实际居住的人口都在普查之列。普查内容不仅包含性别、年龄、民族等基本信息,更详细涵盖了教育程度、职业、迁移流动、住房等详细信息。为了获取更全面的数据,长表还增加了经济活动、婚姻生育等详细项目,对10%的户进行抽样填报。
二、主要数据结果
普查结果揭示了总人口、人口结构和数据质量等方面的关键信息。登记总人口为13.397亿(不含港澳台),包含港澳台后达13.705亿。家庭户人口达到12亿,年均增长率0.57%。普查还覆盖了2009年11月1日至2010年10月31日期间的死亡人口登记。
三、方法与工具
普查的成功得益于科学的方法和工具。普查表分为短表(基本信息)、长表(扩展信息)、境外人员表和死亡人口调查表。城乡划分严格依据《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采用直接调查与间接调查结合的方式,注重试点复查和数据校验,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四、意义与应用
这次普查的数据对于制定国民经济规划、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基础支撑作用。普查数据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认识社会的“镜子”,更为我们提供了决策的依据。例如,基于人口结构数据的分析,如皋市的长寿现象研究成为全国长寿之乡研究的典型案例。这些数据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数字本身,更在于其所揭示的社会现象和人口变迁的深刻洞察。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不仅是一次大规模的国情调查,更是一次深刻的社会科学研究。通过这次普查,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的人口状况,为未来的社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