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便习惯改变竟是大肠癌先兆
大肠位于人体腹部的四周,呈现独特的“门”字形结构,包含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以及两个弯曲即肝曲和脾曲。大肠癌,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大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各种恶性肿瘤中位居第五,部分城市甚至上升至第二位,且男性患者多于女性。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肛肠外科的主任医师丁健华,为大家科普如何正确认识并预防大肠癌。
【病例分享】
我们听听侯先生的故事。侯先生今年66岁,平时偏好肉类且较少运动,除高血压外,身体状况良好。从年初开始,他的排便习惯发生了显著变化,每天都需要排便,有时甚至一天两次,并且大便不成形,几个月后还出现了便血。侯先生以为是痔疮复发,但他的伴侣觉得情况不对劲,便带他去医院做肠镜检查。检查结果显示,侯先生的直肠上有一个肿物,很可能是癌变,需要手术切除。
【疾病】
大肠癌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它从小息肉发展到癌变可能需要5到10年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大多数患者并无明显症状,需要通过结肠镜检查来早期发现和治疗。一旦症状出现,如便血、排便异常或肠梗阻等,癌变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大肠癌的主要诱因包括长期的溃疡性结肠炎和多发性肠息肉、高动物脂肪、高蛋白和低纤维饮食以及有大肠癌家族史的直系亲属患病机会增加。
【预警信号】
我们需要警惕大肠癌的七大信号:排便习惯改变、大便性状改变、腹痛、腹部肿块、肠梗阻症状、会阴部疼痛以及全身乏力等。特别是直肠癌和乙状结肠癌,常表现为便血和肠梗阻,容易引起重视;而盲肠和升结肠癌则常以贫血为主要表现,容易延误诊断。
【筛查与预防】
大肠癌的临床分期分为四期,早期发现与治疗非常重要。对于一般人群,建议45岁开始进行结肠镜筛查。男性由于患大肠癌的几率较高,更应重视常规筛检。筛查内容包括粪便隐血试验和结肠镜检查等。对于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更应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和肿瘤标志物检查。
那么如何预防大肠癌呢?根据美国癌症协会、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和美国癌症研究所的推荐,预防大肠癌需要注意健康饮食、积极防治肠道疾病、保持适当运动、限酒、控制体重以及避免久坐等方面。饮食上要多吃蔬果、少吃肉,尤其是减少肥肉摄入,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还要注意摄取富含微量元素硒的食物。
关于腺瘤性息肉,它是大肠癌的潜在病变。一旦发现大肠内有腺瘤的踪迹,就应该果断摘除并进行详细的病理学检查。就像身体里的一颗定时,如果不予拆除,良性肿瘤可能会悄然恶变为可怕的大肠癌。对待腺瘤,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对于那些习惯便秘的朋友们来说,积极的治疗是至关重要的。保持大便的通畅,让身体内的废物和毒素顺利排出,是预防大肠癌的重要环节。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保持大便的通畅,比如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多喝水等。
保持正常体重也是预防大肠癌的关键。生活中的体育锻炼不能忽视,慢跑、打太极、跳广场舞、骑自行车等都是很好的运动方式。避免长期久坐,让身体动起来,这样才能把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饮酒时,我们也要适量。一次性饮酒过量可能会对身体造成伤害。适度的饮酒,享受酒精带来的愉悦感,是生活中不错的选择。
对于大肠癌的高危人群,如50岁以上的男性、家族中有肠息肉或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等,定期检查是预防大肠癌的重要措施。如果大便习惯改变,出现腹泻、便秘交替,大便带血或黑便,大便形状变扁变细等症状,一定要及时进行大便隐血检查。这些都是大肠癌发出的警告信号,不容忽视。
虽然有一些研究提示阿司匹林、维生素类制剂可以减少大肠癌的发生,但药物本身具有副作用。需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服用,目前尚不推荐作为常规预防措施使用。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注重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为主,用药为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预防大肠癌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