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养生不妨自己动手来艾灸 散寒祛湿保健康
每到清明时节,我习惯性地打开办公室电脑,查看单位的新通知。令我触动的,是跳出的清明节放假通知,提醒我又到了寄托哀思的清明节。三年前,母亲因心梗永远离开了我们,那时的我,对清明有了更深的感触。
我从小生活在风景如画的井冈山小山村,每逢清明,母亲便带着我们兄弟姐妹在田野间采摘新鲜的艾草。那清香翠绿的味道,至今仍难以忘怀。那时的我,只知道艾草好吃,却不知道艾草的药用价值。如今身为医生的我,深知艾草不仅是美食,更是一味良药。
艾草在民间有着广泛的应用,既能食用也能药用。人们认为艾草可以驱毒避邪,深受喜爱。艾草的宝贵之处在于其根与叶,二者功效各异。艾草根能调理气血、温经散寒祛湿,是妇科的重要药材。用艾草根煲鸡汤,是客家人的传统习俗,用以补养身体。艾叶则具有疏通经络、驱寒的功效。用艾叶泡澡、泡脚或进行熏灸,都有益于身体健康。
清明时节雨纷纷,天气多变,寒暖交替。此时最适合艾灸,以散寒祛湿、通经活络、行气活血。艾灸是一种点燃艾叶制成的艾条,熏烤人体穴位以保健治病的自然疗法。在医院、养生馆甚至家中,都可以进行艾灸。此时常用的艾灸穴位有任督二脉的大椎穴、命门穴等。若在家自行进行节气灸,可选择简单操作的家居艾灸产品如艾灸盒或艾条灸中的温和灸。若身体明显怕冷,则可采用隔姜灸,以加强散寒效果。
在这个寄托哀思的清明节,让我们不仅怀念逝去的亲人,也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通过艾灸等中医养生方法,驱散寒气、养护身体,以更好的状态面对生活。同时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和文化精神内涵,让我们更加珍视健康和亲情。隔姜灸:古老疗法的新解读
姜片的厚薄,不仅仅是简单的切割,更是依据人体穴位来精准设定,介于约0.2至0.5厘米之间。每一片姜片,都会用牙签轻轻穿刺出几个小孔,这是为了更贴合肌肤,让热力更好地渗透。每个穴位隔姜灸的时间恰到好处,只需5至10分钟,便可感受到一股暖流在体内流转。
当我们不慎感受到风寒湿邪的侵袭,导致腹泻频发时,隔盐灸便是一种极佳的选择。纯净干燥的食盐被填满在肚脐窝的神阙穴上,上面则放置艾炷进行施灸。在这个过程中,一片薄姜片被放置在盐上,以避免食盐因受热而爆裂,烫伤我们的肚脐。此疗法一般持续3至9壮,具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功效,对于急病发作的患者来说,无疑是一剂良方。
清明时节,正是艾灸讲求阴阳平衡的时刻。人体内肝气升发达到最旺阶段。若肝气过旺,可能会引发一系列问题,如食欲不佳、消化不良等。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更应警惕血压的波动。根据自身情况,控制艾灸时间显得尤为重要。而艾灸过程中的皮肤烫伤也需引起重视,一旦烫伤,需及时消毒并涂抹药膏,以防感染。
而在现代社会中,脊椎痛的发病率逐渐上升。针对这一问题,广东省名中医范德辉教授推荐使用督脉灸法。在督脉的大椎穴至腰俞穴处,生姜泥与艾绒交替敷于其上,状如一条乌梢蛇伏于脊背。点燃后,通过三次连续的艾灸,激发出人体的阳气。此法不仅适用于强直性脊柱炎、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对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同样有效。范德辉教授作为龙氏治脊疗法的传承人,对此法有深厚的造诣。他擅长针灸等多种疗法,对于脊椎相关性疾病有显著的疗效。
清明既是祭祖的日子,也是养生的时节。在这个特殊的时刻,除了祭祖之外,我们更应关注身体的调理。在家中自行艾灸保健,让疾病远离我们的生活。而范德辉教授的专业知识,为我们提供了有力的健康保障。让我们在他的指导下,共同迎接一个健康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