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买菜到底难不难
清晨的曙光刚刚洒满天空,季林枫的闹钟便准时响起。他迅速地从温暖的被窝中起身,洗漱、佩戴工牌,开始了新一天的忙碌。这位家乐福上海万里店的店长,自疫情以来,已经连续在门店居住超过一周。每天仅仅拥有四小时的睡眠已成为他的新常态,而凌晨两点的验货工作更是他每日的必修课。
随着上海市以黄浦江为界,实施分区分批核酸筛查,各大零售门店成为了保供的后盾。在这特殊时期,居民们的采购热情空前高涨,迎来一波高峰。季林枫的一天,无疑是忙碌而充实的,而他只是无数抗疫保供零售人中的一个缩影。
季林枫的“生物钟”仿佛比闹钟还要准时。即便闹钟不响,他也总会在清晨6点自动醒来。他的店长办公室位于地下室,虽然空间不大,却整洁有序。如今,这个小小的空间已经成为了他的临时“卧室”办公桌上堆满了资料,简易衣架上的衣物足够他一周穿戴,而一个简单的灰色沙发便是他临时的床铺。
早晨的洗漱后,季林枫便开始了他的“战斗”。6点半,他和住店员工开始上货,尤其是生鲜果蔬的铺排至关重要。作为一名有着10多年零售经验的“80后”,季林枫对于一线业务了如指掌。近期的保供工作离不开他的这份熟悉与努力。
在门店内,季林枫如行云流水般进行货物的铺排。面对近期的人员短缺问题,他始终坚守在门店,动员员工尽可能住在店内。他在车里准备了7天的换洗衣物,为员工准备了一些日用物资。“最近的保供应关键时刻,绝对不能松懈。”他坚定地说。
随后,作为店长的他开始巡场,检查货物是否备齐。很快,开门的时间到了,季林枫和他的团队引导顾客入店。在门店现场,大多数顾客都遵守秩序,排队打包、称重、支付。生鲜果蔬和肉类的销售尤为火热,方便面等食品也备受青睐,而洗护用品、家电和酒类则销售一般。
随着顾客的购物需求不断增加,季林枫开始新一轮的补货。他身边的绿叶菜货柜在短短一小时内便告罄。在他的安排下,新鲜的蔬菜被迅速补充到货架。季林枫和店员们以高效率补货,每小时都在补货生鲜热销货品。
紧张的补货工作结束后,季林枫召开每日例会。会议短暂而高效,与会者包括生鲜业务、非食业务、销售和采购等人员。会议结束后,员工们迅速回到岗位上进行运维。
午餐时间,季林枫只有短短的15分钟用餐时间。他一边吃饭一边安排工作,包括下午的补货、供应商沟通等。尽管店内备足了3至4倍的蔬果,但他的午餐仅有一个绿叶菜。
面对人员短缺的挑战,季林枫透露:“原本我们门店有300名工作人员,现在仅有30名左右员工在岗,但线上订单却大量增加。”在门店后仓,季林枫的团队正在忙碌地打包货物,以应对疫情下的线上购物热潮。
这就是季林枫的一天,紧张、忙碌而充实。他是无数抗疫保供零售人中的一个缩影,为保供战斗在第一线。在繁忙的电商时代,线上购物逐渐成为主流,而连锁零售业的季林枫所经历的转变尤为显著。以前每天大约处理四百五十笔线上订单的他,如今面临着翻倍增长的工作量,每天需处理多达一千四至一千五百份在线订单。这一增长的背后,不仅仅是数字的变化,更是责任和压力的倍增。
为了应对激增的订单量,后仓区域专门设立了快速分拣区。在这里,冷柜和常温商品整齐摆放,食物、水和日用品等在线热销品按照订单快速由分拣员打包。每一笔订单的商品都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分拣,一般控制在二十分钟以内。若遇到缺货情况,系统将自动为消费者退款。随后,这些货物被放置在交接区,等待配送人员的到来。
除了门店的日常运营工作,季林枫在下午还需处理补货的繁琐事宜。下午四点钟以后,他的日程变得更加紧凑。当第一财经记者来到门店后仓时,只见大型冷链货车正在紧张地进行补货。随着在线订单量的成倍增长,仅依靠第三方平台的配送人员已无法满足需求。作为店长的季林枫在完成日常任务后,甚至需要自己充当“骑手”,以确保订单的及时送达。
傍晚时分,季林枫顾不上晚饭,便开始了他的配送任务。他开着私家车,穿梭于各个小区之间,为居民们送去家庭套餐。这样的工作强度使他与团队的人员疲惫不堪,脚底磨出了水泡也未曾停下。他们的努力,只为确保每一笔订单的准时送达。
当夜幕降临,季林枫的工作并未结束。他需进行夜间备货、验货等工作。凌晨时分,当大多数人已进入梦乡,他仍坚守在岗位,等待凌晨的补货车辆。这些车辆载满了第二天的货物,他需要确保每一笔货物的安全到达。这样的验货工作常常要持续到凌晨两点以后。
回到店长的办公室,季林枫简单洗漱后,开始浏览手机,确认供应商和店员的情况。在办公室墙上,挂着他的孩子画的画。这些画作是他疲惫工作中的慰藉。他眼中透出的温柔与白天工作时截然不同。他说:“我很久没有见到孩子了,现在也只能靠父母和妻子照顾家里。但疫情当前,我们必须保供应和稳价格。”
疫情之下,像季林枫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他们默默付出在各行各业中奋斗着他们是这座城市最宝贵的守护者在上海这座大都市里像家乐福、沃尔玛等连锁零售业者们都在尽全力确保市民生活物资的正常供应他们是这场战斗中的无名英雄他们的付出让这个城市更加温暖人心共同助力上海早日安度疫情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