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看病贵与难
医改是一道世界性的难题,承载着人们对于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殷切期望。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人民健康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采取中国式方法破解这一难题。十年间,我国坚持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推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成为全民共享的公共产品。持续深化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补齐短板、强化基层、健全机制,实现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本医疗卫生保障网络的快速建设。
这十年间,我国全面推进分级诊疗等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深入推广以三明医改为代表的典型经验。优质医疗资源的均衡布局得到促进,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如安徽省濉溪县铁佛镇村民郑虎所言,现在乡村的卫生机构条件大为改善,许多村民在村里就能解决一些小病,大大方便了群众。
分级诊疗制度的推进,使得百姓身边形成了15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国家卫健委体制改革司司长许树强介绍,目前我国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分工协作机制不断健全,服务模式不断优化。与此各地积极发展远程医疗和互联网诊疗,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模式,满足各种患者的医疗服务需求。
除了解决“看病难”问题,缓解“看病贵”也是深化医改的重要目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是其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国家医保局医药管理司副司长李淑春介绍,药品集采已经覆盖294个药品,大部分是常见病、慢性病的用药,累计节约费用约3000亿元。像卢先生这样需要接受人工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因为人工关节假体耗材价格的大幅降低,得以顺利接受手术,减轻了家庭经济负担。
李淑春表示,集采通过量价挂钩的方式,破解了医药价格虚高问题,改善了行业生态,为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除了集采,医保药品目录动态调整机制也在降低百姓医药费用负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国医改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发展之路。我们期待未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全国新药落地医保,惠及亿万患者
李淑春详细介绍了国家医保局为加强谈判药品落地工作所做的努力。为将新药尽快纳入医保目录,国家医保局整合全国需求进行谈判议价,成功将250种新药纳入目录,平均降价超过50%,这一举措极大地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为了保障这些药能真正落地,让群众“买得到、用得上、能报销”,国家医保局与国家卫健委两次联合发文,建立了双通道管理机制。这一机制指导各地遴选符合条件的药品纳入双通道管理,将定点零售药店纳入谈判药品的供应保障体系,与定点医院实行相同的支付政策。截至今年6月底,275个协议期内的谈判药品在全国18.41万家定点医药机构配备,实现了群众的用药愿望。
为了进一步优化医疗服务,减少跨省就医的不便,国家推进了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设置和建设工作。围绕“大病不出省”的目标,中国已经设置10个专业类别的国家医学中心,并计划建设若干综合类、专科类、中医类国家医学中心。目前,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已在黑龙江、西藏、宁夏、新疆等20个省份落地,有效弥补了地方在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儿科等方面的短板。
在省级层面,建设了120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提高省域诊疗能力。而在市县级层面,通过城市三级医院对口支援县级医院、实施“千县工程”等措施,地市级医院的医疗救治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这些举措共同构成了国家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让患者在市县范围内就能得到比较优质的医疗服务。从国家到地方的一系列重要举措都是为了更好地满足群众就近享有高水平医疗服务的需求,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便利和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