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重新开启阅读之路吗
科技的飞速发展,催生了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网络世界,也使得网上阅读逐渐成为一种流行趋势。当我们网上阅读和传统阅读的区别时,不禁让人产生诸多思考。
在我所就职的大学图书馆里,我发现实体印刷的新书越来越难以借阅。与此据出版公司透露,购买我新出版的教科书的学生中,有高达90%的人选择了携带厚重的纸质书而非轻便的电子版。这两件事向我们传达了一个共同的信息:为什么学生们会选择昂贵而笨重的纸质书籍呢?是否图书馆在纸质印刷品的某些重要特性上有所忽视,而这些特性正是电子书所无法替代的?
研究确实表明,与屏幕阅读相比,纸质阅读给人留下的印象更为深刻。这一结论与我们日常的主观阅读体验相符。但从客观角度分析,这一现象却令人费解。如果我们把阅读或者更广泛地说,信息的处理比作摄入食物,会发现纸质书和电子书在阅读体验上有很大的差异。为何同样的信息,印刷版和电子版带来的效果却大相径庭?
要解答这些问题,我们需要从认知学角度入手。认知学研究表明,在不同的环境下,我们的阅读方式截然不同,文本在这些活动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阅读时,我们会根据文本形成鲜明的视觉印象,思考人物的动机,将文本与自身经历相结合,形成自己的观点,欣赏文本的感官和美学价值等。“阅读”并非单一的活动,而是涵盖了多种心理过程。
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由于每个人内心的认知目标不同,相同的信息能引发截然不同的思考。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创造生动的意象,进行深入推理,这些都能让他们更好地记住所读的内容。当读者被要求对人物形成印象时,他们能更有条理地组织起文本中的信息,并更好地进行回忆。而当我们带着记忆文本的目的去阅读时,效果反而会打折扣。
认知目标也可能被读者从未意识到的暗示所触发。正如人们可以在引导下对人物形成印象一样,他们也可能被微妙地引导去追求某个目标。实验室里的研究表明,读者在阅读前接触到的一些词汇、商标、字体等细微的暗示都可能影响他们的认知目标。比如,一本厚重的教科书可能会激发读者进入一种自我分析的心理状态,促使他们审视自己的理解,重读段落以填补空白,并检查自己的掌握程度。这种暗示与阅读网络文学时的体验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出版商需要深入思考视觉呈现和设计元素如何推动读者合理评价文本。网络文学杂志的页面设计应该能够引导读者建立正确的阅读目标,采用吸引读者的排版方式,去除干扰因素,以更好地呈现文本内容。
“阅读即消化”的比喻虽然生动,但在现实中却存在问题。我们需要从多角度去理解阅读的本质和认知目标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为什么有人更喜欢纸质书而非电子书的原因所在了。在我们深入理解阅读的本质后,我们必须摒弃一种固有的观念,即文本的呈现方式对于阅读过程来说仅仅是微不足道的小节。事实上,文本的包装方式,如同烹饪中的调料搭配,虽然看似细微,却对我们阅读的方式产生深远且丰富的潜在影响。
想象一下,阅读如同一场味蕾的盛宴。我们沉醉在文字的海洋中,品味着每一个字词的独特韵味。而文本的呈现方式,就像是餐桌上的摆盘和装饰,虽然不直接决定食物的味道,但却能激发我们的食欲和期待。同样,文本的包装方式虽不直接决定文本的内容,却能在无形中引导我们的阅读方式和理解。
正如一道菜品的调料能够提升食物的风味,文本的字体、颜色、布局和排版等细微之处,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阅读体验。不同的呈现方式可能引发不同的情感反应,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轻松愉悦或是紧张刺激。
文本的包装方式还有可能包含着对内容的丰富暗示。如同一本书的设计能够反映作者的意图和主题,一篇文章的排版也可能在无形中传达出作者的写作风格和思路。这些暗示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文本,提升我们的阅读效率和理解。
我们应该意识到文本呈现方式的重要性,并尊重其对于阅读方式的潜在影响。在享受阅读的盛宴时,我们不仅要品味文字的美味,也要欣赏文本的精美包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领略到阅读的魅力,深入文本中的丰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