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躁郁症 找到预测锂盐疗效基因
走进精神科的门诊,我们常常会听到关于“锂盐”的讨论。虽然它是治疗躁郁症的老药,但其副作用让许多患者望而却步。中央研究院生物医学研究所的发现,为国内外的精神医疗领域带来了崭新的曙光。
这项研究聚焦于一种名为“谷胺酸脱羧酶样蛋白(GADL1)”的基因。原来,在亚洲血统的躁郁症患者中,GADL1基因内藏着3个神秘的变异位点。正是这3个位点,能够有效预测锂盐的预防性治疗效果。这一重大发现,已经在国际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期刊》上发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中央研究院的专家们发现,这3个基因变异位点主要存在于亚洲血统的患者中,在欧洲和非洲血统的患者中较为罕见。这一研究成果不仅为躁郁症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也为新药开发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郑泰安教授,中央研究院生物医学研究所的领军人物,指出躁郁症是精神科常见的疾病。在国内,大约有25万人正在经历这一病症的折磨。尽管大多数患者选择服用锂盐以缓解病情,但并非每位患者都能从中受益。尤其是第1型躁郁症,这是一种情感性精神病,患者会反复出现躁症和郁症,存在较高的自杀风险。
为了对抗这一疾病,医学界研发了情绪稳定剂,其中锂盐是目前一线药物。若患者能按照医生的建议正确服用锂盐,并维持血锂浓度在有效范围内,那么大多数欧美血统的患者病情至少可以得到部分缓解。对于非欧美血统的患者,尤其是那些对锂盐反应不佳的患者,他们必须寻找其他治疗方法。
马偕纪念医院精神科与中央研究院生物医学研究所合作,对近位长期服用锂盐的患者进行分析,首次发现了GADL1基因上的3个变异位点与锂盐疗效之间的紧密联系。这一发现意味着,只需检测患者的基因,就能预测他们对锂盐的反应,从而更加精准地进行治疗。
这项研究主要集中在亚洲血统的患者中。对于欧洲和非洲血统的患者,GADL1的其他变异位点是否也能预测锂盐的疗效,仍需进一步。
参与研究的李朝雄医生强调,这一发现为患者带来了福音。如果检测到患者基因中含有特定的变异位点,那么他们可能对锂盐治疗无效,这时可以选择其他治疗方法,从而避免延误病情。他还提醒患者注意锂盐的常见副作用,如认知障碍、颤抖、疼痛、肌肉无力、体重增加等。长期服用还可能影响甲状腺和肾功能,因此患者需要定期接受检查。
在躁郁症的困扰下,有些患者遭遇了一系列的症状:口齿不清、嗜睡、呕吐、晕眩或腹泻。面对这些不寻常的身体反应,我们必须警觉并考虑它们是否由血中锂盐浓度过高引发的中毒现象。这种状况需要立即就医,不容延误。
另外一些患者则表现出话多、情绪亢奋、每日睡眠不足三小时等症状。在严重的情况下,他们可能会表现出暴力倾向,甚至走向自我毁灭的道路,出现自杀的念想。这些症状都是躁郁症的表现,它们像是一场精神风暴,席卷了患者的心灵。
对于这些纷繁复杂的症状,研究团队一直在不懈努力,致力于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案。令人振奋的是,他们已经在基因层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他们破解了预测锂盐疗效的基因密码,为躁郁症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这一重大成果于2014年1月9日在国际医学领域的权威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期刊》上发表,引起了全球医学界的广泛关注。
《桃花颠不是发癫,躁郁不是病是症状!》这篇文章,由网友『是我不好』至本站。如果您认为这篇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站长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需要指出的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读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研判。让我们共同期待这一研究成果为躁郁症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