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更好享有健康和快乐
暑期接近尾声,北京市居民胡女士在盘算着孩子这个夏天的“体育账单”。胡女士表示,“自从实施了‘双减’政策后,孩子们的运动时间明显增多。除了学习游泳、冲浪和篮球,最近孩子又迷上了陆地冲浪板。虽然培训费用不菲,但幸运的是有一些公益性课程,既能让孩子们接受正规训练,也能减轻家长的经济负担。”这个夏天,各地积极采取措施,引导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成效显著。
新学期的钟声即将敲响,如何让孩子延续运动热情,将运动锻炼融入日常生活呢?这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从政策层面来看,加强场地设施供给是首要任务。近年来,青少年体育工作备受重视,被纳入全民健身“重点人群”。相关文件多次强调“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和“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向青少年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现有的场馆开放力度和广度仍有待加强。北京市人大附中体育组副组长殷现飞表示,寻找适合青少年锻炼的场地仍然是个挑战。他希望未来能在小区和公园规划中配套相应的体育设施,方便孩子们就近锻炼。
随着城镇社区“15分钟健身圈”的构建,这些问题将逐渐得到缓解。学校体育场地的开放共享也被提上日程,平时向本校学生完全开放,节假日则向周边学生开放,让孩子们能够轻松找到安全规范的健身场所。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的数据显示,自2015年以来,国家体育总局持续支持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向青少年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如何合理规划利用社会体育场馆、加强体育场馆的安全管理等问题仍在之中。
除了场地问题,体育培训机构的监管也是重中之重。随着市场需求不断扩大,课外体育培训机构迎来了发展机遇。监管主体不清、师资力量不足、教学体系不完善等问题逐渐浮现。为此,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印发的《课外体育培训行为规范》等文件为行业监管提供了明确指导。各地也在积极强化校外体育培训的监管措施。提高体育培训质量需要经历市场培育的过程,逐步允许培训机构、专业师资进入学校,为学生提供专业服务是一种解决办法。
亲子共同锻炼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家长在培养孩子的运动兴趣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通过家长会、家长访谈等形式直接与家长沟通,提高家庭运动意识是一种有效的策略。同时鼓励亲子一起完成部分运动任务让孩子在家庭中感受到运动的乐趣和价值从而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孩子们的体育运动兴趣将使他们受益终身!这个夏天我们见证了青少年运动热情的高涨期待他们在新学期延续这份热情将运动融入生活的每一刻。吴键在《》上发表观点,提倡家长参与孩子的体育家庭作业,深化孩子的体育锻炼体验。他强调,家长的主动参与不仅能够帮助孩子们树立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更能让体育运动从暑假期间的临时作业,真正融入孩子们的生活日常。
体育家庭作业不仅仅是一项任务,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它代表着健康、活力和乐趣。当家长们在孩子身边陪伴他们完成体育作业时,不仅能帮助孩子们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更能让他们理解到运动的乐趣和重要性。而这种乐趣和重要性,会伴随着孩子们的成长,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家长们的参与不仅能激发孩子们对运动的兴趣,更能让孩子们明白,他们的努力会得到家长的认可和支持。这种正面的反馈,会激励孩子们更加积极地参与体育活动,从而培养出自律、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这些品质对于孩子们的成长至关重要,是他们未来面对生活挑战时的宝贵财富。
吴键认为,家长的参与和引导是孩子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关键。家长的言传身教,能够让孩子们从心底里接受体育运动,将其视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样的转变,不仅能让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保持健康,更能让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拥有更加丰富的精神面貌和更加积极的生活态度。
让我们一同行动起来,将体育家庭作业转化为日常生活中的体育运动习惯。让运动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让健康伴随我们每一天的成长。家长们,你们的参与和支持,是孩子们形成良好运动习惯的最大动力。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孩子们的未来注入更多的活力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