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为什么重情轻性
性学家方刚先生从自然演化和生理学的角度了女性“重情轻性”的根源,这一观点有其合理之处,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可能还是社会文化的构建。关于方刚先生的观点是否准确,这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尤其与一些前卫的流派观点相呼应。
众所周知,社会上似乎普遍存在一种观念:男性更偏向于性,而女性更偏向于情。这种观念是否准确?它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要的是爱情是否是由女性所创造出来的。在人类早期的社会,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没有爱情的束缚,选择伴侣更多是出于自然需求。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当男性外出、女性在家照顾孩子时,这种分工对女性来说变得极具风险。为了保障自己的生存和孩子的生存,女性需要确保男性的忠诚和稳定。于是,爱情应运而生,它成为了一种策略,一种将男性心留在家庭的方式。可以说,爱情的产生是为了女性的生存策略。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爱情似乎对女性更有利,因为它是一种有效的手段来确保男性的忠诚和资源的稳定供应。
人类的面对面交流方式为爱情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面孔的独特性使得我们更容易对某一个人产生情感上的联系和记忆。相比之下,身体的其它部分如臀部则难以区分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我们更容易因为某人的面孔而产生情感上的高潮和记忆。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往往难以摆脱最初给予我们强烈情感震撼的人的影响,在选择伴侣时往往会受到最初经验的影响。
男权社会也加剧了女性对爱情的崇拜。在男权社会中,爱情被视为女性的法宝和生存保障,而对于男性来说,爱情更像是一种束缚。这种观念的形成与男权社会的文化灌输有关。男权社会强调女性的性欲低下甚至无性欲,以强调女性的贞洁和顺从。这导致了女性对自己的性欲和本能进行了的压抑,甚至形成了一种集体的情结轻性重情。这种观念的形成与男权文化通过一切渠道塑造女性形象、压抑女性的性欲和本能密不可分。
女性的“重情轻性”并非仅仅来自生物学或自然演化,更多的是社会文化的构建和男权社会的文化灌输所致。在男权社会中,女性被训练成从爱情本身获得性满足,这是一种被动形成的生理选择。当我们谈论女性的“重情轻性”时,更应深入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中国社会的两性观念与重情轻性的影响
中国,这片古老而年轻的土地,历经五四启蒙运动、十年浩劫,再到如今的多元思想涌动,其社会观念历经沧桑巨变。在两性领域,一种深深扎根的观念重情轻性,仍然影响着无数人的思维和行为。
时至今日,中国的社会仍深受五四时期启蒙运动熏陶,其中与两性问题紧密相连的浪漫主义观念尤为显著。这种观念,源于欧洲维多利亚时代的虚伪性道德风尚,崇尚爱情而否认性欲。这种浪漫的、理想化的爱情观,已然成为中国社会主流的两性观念。在这种氛围下,女性往往将重情轻性视为一种美德,却未必真正理解性作为生命最自然、本质的力量。
这种重情轻性的观念,在某种程度上威胁着平权理想的建立。男人通过这一观念成功地塑造女性的心理,以爱情为手段来约束她们,而自己却游离于爱情的约束之外。爱情,在某些男人眼中,不过是猎取女性的工具。当一句“我爱你”脱口而出时,许多女性已洞悉其背后的真实意图。
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个体价值的重塑,人本主义、自然主义、女权主义等思潮开始涌入。前卫的女性开始反思这一观念,寻求真正的自我。她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框架,开始思考和反叛男权社会对女性的种种束缚。一些优秀的女性已经彻底打破了重情轻性的桎梏,认识到这一所谓“美德”的实质它是一把随时可能收紧甚至致命的绞索。
尽管我们深知重情轻性是男权文化对女性的压迫和束缚,但我们不应强求每个女性都彻底摒弃这一观念。毕竟,几千年来的传统影响难以一蹴而就地消除。这需要所有追求两性平等、人类彻底解放的人们长期共同努力。我们也应理解这一心理现象的起源与本质,避免将其误认为是应该提倡的美德。
我们期待的是一个理想的人类社会,那时人们不再受到任何对人性的束缚,完全听从自然的召唤。男人和女人都进入了一种自由的精神空间与生存状态,彼此间的关系纯粹而和谐。这样的未来,值得我们为之努力与期待。在这个变革的时代,让我们共同为打破陈规、追求真正的自由和平等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