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一座历史巨人的沉睡之地
提及秦始皇,这位我国封建社会初期的伟大政治家和军事家,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13岁继位,22岁亲政,兼并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首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为国家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也大兴土木,修筑宫殿和陵墓。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临潼县城东五公里的骊山北麓,是我国至今保存最完整的帝王陵墓之一。这一巨大的陵寝制度对后世的帝王陵园建筑产生了深远影响。1961年,秦始皇陵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更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秦始皇即位后,便开始着手在骊山营建自己的陵墓。统一全国后,更是从全国各地征调70万人参与建陵工程。工程前后费时近40年,规模之大,在历史上罕见。据史书记载,陵墓内建筑各式宫殿,陈列奇珍异宝,还装置了许多弓以备射杀入侵者。
秦始皇陵的布局经过考古工作者的多次勘查,已大致了解。陵园位于骊山北麓冲积扇的前部,范围约40多平方公里。陵园在陵区中部,由内外两重城垣构成,平面呈南北长的回字形。陵墓位于内城的南部,封土呈三级台式覆斗形。
除此之外,陵园周围还分布着大量陪葬坑和墓葬。已发掘的铜车马坑中的铜车马,制作华丽精细。而殉葬墓中的死者可能是被秦二世残杀的宗室诸公子、公主或大臣。从葬坑则象征着宫廷的马厩和养马的仆役。
秦始皇陵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对后人的启示。它诉说着那个时代的辉煌与悲剧,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和文化。这座巨大的陵墓,仿佛是一座历史巨人的沉睡之地,静静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历经2000多年的风雨剥蚀和人为破坏,秦始皇陵园地面上的建筑已荡然无存,仅存的只有一座巨大的坟丘。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可以通过考古发现,想象出当时的陵园是何等的宏伟壮观。
如今,秦始皇陵依然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参观,感受历史的魅力。站在陵前,不禁让人感慨万千,思考历史的沧桑与变迁。秦始皇陵,一座永远的历史巨著,让后人不断、研究、感叹。从残瓦片上的文字记载,我们得知这些长眠于此的士兵都曾是山东六国地区的英勇战士,被征调至此地服役。这座陵园坐落在一片辽阔的场地之上,西北角有着一片石材加工区,各种铁具和石料在这里出土。显然,这里曾是繁忙的工地,人们精心打造石材,为陵园的建设付出辛勤的努力。
陵园周围,陶窑分布,尤其是西侧更为密集。这里烧制的陶制品,无疑为陵园增添了生活气息。而在陵园东南的骊山沟口,一道高达10米、长达1多米的堤坝巧妙地将洪水引导出山,保护了陵园免受洪水的侵袭,显示出设计者的匠心独运。
大约2.5公里外,由于建造陵园的取土工程,形成了一个称为“鱼池”的低洼地带。而在鱼池的东北方,有一处大型宫殿建筑基址,面积约100万平方米,推测可能是战国时期的步寿宫遗址,秦始皇修陵时也曾作为宫邸使用。
在陵园东门东北1200米的地方,发现了四座神秘的兵马俑坑。这些兵马俑坑坐西面东,南北两排,总面积达到25380平方米。一号坑是最大的一个,其中埋藏了同实物大小相近的陶质武士俑、马和木质战车。从已发掘的部分可以推测,这里可能埋葬了约7000个陶俑,642匹陶马和130辆战车。这些兵马俑坑是土木混合结构的坑道式建筑,坑壁边沿有二层台,一、二号坑内还加筑了多道夯土墙。
一号坑已发掘东半部,展现了东半部木质战车和陶俑的真实面貌。这些陶俑除了两侧的一排外,都面向东方。他们分为车兵和步兵两种,身份有军吏和士卒两类。有的身穿铠甲,有的则没有。这些士卒俑又分为隶属于战车的步兵和独立的步兵。他们构成了一个规整的步兵军阵。
二号坑则出土了更多的武士俑、战车和陶马,分为车兵、步兵和骑兵,整体面向东方。他们构成了一个各兵种联合编组的大型混合军阵。而三号坑面积较小,中间有一辆髹漆木质战车,两侧为侍卫俑,根据研究应是统辖二号坑的指挥部。
这些武士俑和战车上原来装备的实用兵器大多已经缺失,但陶俑使用的短兵器和远射武器仍然锋利且光亮。经化验,这些兵器表面经过特殊处理以增加抗锈蚀能力,显示出当时的工艺水平极高。
陶俑和马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先制作胎型,然后衔接粘合,再雕塑细部,最后涂绘鲜艳的彩色。虽然大部分颜色已经脱落,但残留的颜色以红、绿、黑为主,辅以其他色彩,显得壮丽和谐。这些俑的造型因其身份、经历的不同而显示出不同的特征和表情,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无疑使它们成为我国古代艺术的典范。
关于兵马俑军阵的含义,尽管研究者有不同的看法,但它们作为送葬的军阵是肯定的。这种葬俗在汉代仍有一定影响。这些兵马俑不仅为我们再现了秦王扫六合的雄伟场面,更为我们研究当时的军阵布局、兵种组合以及武器装备等提供了珍贵的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