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近视,该如何防治?
王彦博是云南省昆明市一所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他的爸爸王宇每半年都会带孩子去医院做一次视力检查。最近的一次检查让医生提醒,孩子的远视储备已接近临界值,这让王宇深感担忧。
北京儿童医院眼科门诊的景象也让人忧心。尽管未到暑期,但前来验光检查的孩子已经挤满了检查室。他们中的大多数戴着眼镜,年龄最大的15岁,最小的才6岁。
采访中的记者发现,当下青少年近视的问题愈发严重,呈现出“年龄小、发病率高、度数深”的特点。据国家卫健委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的总体近视率已经达到了惊人的52.7%。其中,6岁儿童的近视率为14.3%,小学生为35.6%,初中生和高中生的近视率更是分别高达71.1%和80.5%。
面对如此严峻的近视问题,如何有效防控成为了全社会必须面对的挑战。用眼压力的不断增大是青少年近视高发的主要原因之一。以杨俊宁为例,这位北京市西城区某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两年前便发现了近视,如今度数已经达到了300度。他的爸爸杨先生对儿子的用眼情况深感忧虑,但妈妈冯女士则认为这是常态,甚至认为高考后做个近视手术就能解决问题。
我们必须认识到,近视并非简单的手术问题。眼视光学和视觉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瞿佳表示,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位居高位,形势严峻。导致这一局面的原因有四个:学生学习压力大、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时间不足、电子产品使用过度以及家长对视力矫正和控制的不够重视。
瞿佳特别强调,近视的危害不容忽视。如果不加以控制,白内障、青光眼等众多并发症的发病率会增高。尤其是发展为高度近视后,易导致近视性黄斑病变、视网膜脱离等,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失明。即使通过近视激光手术降低度数或消除近视,眼底视网膜和玻璃体的改变或病变风险依然存在,高度近视可能发生的各种病变风险并不会减少。
不少老师和家长反馈,“双减”之后,虽然课外班少了,但学生的在校时间反而变长,用眼压力加大了。在重庆某中学初三年级语文教师彭女士看来,现在学生的用眼压力其实比以前更大。而在农村地区,孩子的近视情况同样令人担忧。浙江大学附属二院眼科中心视光中心主任倪海龙表示,他多次前往偏远地区做科普,发现农村儿童的近视率也在不断攀升。
那么,如何防控近视呢?一些学校和个体给出了他们的答案。河南省实验中学航空班的邵启耘同学为了顺利通过招飞体检,对视力保护极其看重。他们班级有系统的视力保护方法,包括定期的体育活动、眼部检查以及日常的视力保护提醒。他们的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绝大多数学生顺利通过了招飞体检。
青少年近视问题需要我们全社会共同应对。我们需要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家长和孩子的近视防控意识。我们还需要从教学、后勤、体育、医疗等多方面开展工作,切实减轻学生的用眼压力,增加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时间,控制电子产品使用时间,以有效防控青少年近视的问题。河南省实验中学科教办主任夏超生提到,航空班教室已安装了专用护眼灯,如今这些护眼灯已在全校普及。学校还坚持进行大课间跑操和眼保健操,并将其纳入常态化流程。除此之外,学校还设立近视防控宣传教育月活动,通过主题班会提醒学生重视用眼健康,科学用眼。在忙碌的学业中如何兼顾学生的用眼健康呢?航空班的做法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要设法保证学生每天有至少两小时的户外运动时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博士生导师张丰菊强调,儿童青少年每天户外运动时间不应少于两小时,这是防控近视的关键。那么如何实现这两小时的运动时间呢?可以通过每天一节体育课或集体课间操,以及多个课间10分钟的休息来实现。老师应鼓励学生走出教室,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后活动,如体育赛事、艺术活动、科技活动等。
要定期检查视力,严防高度近视。许多家长在孩子出现近视症状时才发现孩子视力问题,这是不够的。家长要了解孩子的视力发育情况,建立屈光发育档案,定期检查视力。张丰菊建议,从孩子三岁起就应定期进行检查。一旦发现视力问题,应及时采取措施,防止近视快速增长导致高度近视或病理性损害。
要改善学习照明条件,养成健康用眼习惯。近年来,许多学校已经逐步改善了教室的照明条件,使用了防蓝光、防眩光、防频闪的LED灯,解决了传统荧光灯的问题。从黑板到课桌的光照度和光线均匀度都得到了很大改善。学生也要养成健康的用眼习惯,这也是预防近视的重要环节。
航空班的做法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学生用眼健康的三个启示:保证足够的户外运动时间、定期检查视力并改善学习照明条件。只有结合这三个方面的措施,才能有效地保护学生的视力健康。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学生的眼睛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