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复合型医学人才(深聚焦)
北京大学医学部的育人之路:守护生命的坚实基石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指引下,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号角已经吹响。医学教育作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核心基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北京大学医学部(北医)作为我国的医学教育高地,正积极与实践,致力于培养出更多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水平拔尖创新医学人才。
医生,是生命的守护者,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北医,历经百余年的沉淀与积累,始终坚守医学教育的初心,秉承“仁智兼养、德理双修、为人为学相统一”的教育理念,通过科学布局构建中国特色医学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走进北医的校园,一股浓厚的人文气息扑面而来。这里的每一位师生都深知自己的使命与责任。泰山石上的“厚道”二字,不仅是北医师生的座右铭,更是他们行动的指南。毕业生收到的微缩版“厚道石”模型,见证着他们践行医者誓言的坚定决心。
在北医,立德树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这里的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操守。预防医学专业课上,教师们不仅讲授专业知识,更将公共卫生的责任和使命融入每一堂课,让学生真正理解公共卫生的深远意义。
在这里,师者的言传身教对学生影响深远。老院长的遗骨成为大体老师,陶其敏教授为研制乙型肝炎疫苗在自己身上做实验……这些事迹激励着北医学子追求卓越,心怀大爱。
面对社会和医学学科发展的新形势,北医以新医科建设为统领,构建临床医学高层次人才培养特色模式。基础和临床教学的融合,为培养复合型创新拔尖医学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撑。课堂上,两位老师共同授课,从临床到基础,再回到临床,打破壁垒,这是北医教育教学改革的生动实践。
医学教育必须顺应时代发展。北医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不断和实践,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这里,是生命的守护港湾,是培育医学人才的摇篮。北大医学教育的新纪元:从基础到临床的融合
北大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系常务副主任张卫光为我们揭示了医学教育的新趋势。他强调,基础和临床教学的合作,是实现“医学生”到“医生”蜕变的关键,这种融合打破了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界限,完全符合医学教育的内在规律。
为了适应未来医学发展的需要,北京大学医学部已经全面启动了一个新时代的教育教学改革。这一改革以临床医学专业为引领,涵盖了医学部的所有专业。传统的学科界限被打破,一个新的育人模式正在构建,目标是培养具有人文情怀和国家使命感的、能够引领未来的医学科学家和临床科学家。
在专科建设方面,北医加大了对包括全科、急诊、儿科、感染、呼吸与危重症等在内的51个紧缺专科的建设和人才培养力度。北医还创新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博士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衔接的制度,实现了培训考核协同、人事制度协同、专科医师攻博协同的“三位一体”医教协同新局面。这一举措构建了研究生教育与行业规范化培训顺畅衔接的临床医学高层次人才培养特色模式,为医学领域输送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乔杰表示:“北京大学医学部一直肩负着促进中国医学教育发展和创新改革的使命。我们为全面推动和促进中国医学教育体系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医学教育质量提升而不懈与实践。”
在医学科技创新方面,北医也始终走在前列。医学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内容,也是引领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为此,北医的专家们致力于提升创新能力和水平,积极面对医学领域的难题和挑战。
口腔医学界的知名专家王兴教授时常教导学生:“在面对异常病例时,我们不能简单地放弃深入思考。难题是挑战,更是我们研究新方法、新技术的契机。”这种笃学求真、矢志创新的精神,正是北医医学人才的典型代表。
北医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致力于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医学人才,为国家的卫生健康事业贡献力量。通过基础与临床的融合,北医正打造出一个全新的医学教育模式,为中国的医学教育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