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调配管理确保临床供应
近日,国家卫健委举行了发布会,介绍我国无偿献血的相关情况。随着无偿献血制度的不断完善,我国无偿献血人次从1998年的32.8万增长至2020年的1553万,献血率也相应提升至11.1‰。这一显著增长,彰显了我们国家血液保障能力的不断加强。
今年6月14日是第十八个世界献血者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国家卫健委详细介绍了我国无偿献血、儿童血液病以及恶性肿瘤救治管理的情况。
无偿献血体系日益完善。自1998年我国实施献血法以来,已经建立了完善的无偿献血工作制度。全国共建设血站452家,形成了省级血液中心为龙头、地市级中心血站为主体的血站服务体系。临床用血实现了核酸检测的全覆盖,确保了血液的安全。全国累计跨区域调配的血液,有效缓解了区域性、暂时性的血液供应紧张,确保了临床用血的平稳供应。
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我国共有12个省份向湖北省运送血液近60次,累计支援总量达到了惊人的1393万毫升。这一切,都离不开广大无偿献血者的无私奉献和各地血站工作人员的责任担当。
全国血液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大大提高了血液管理和献血者服务的信息化水平。该系统实现了从血液的采集、供应、检测、调配、库存以及献血者资料等信息的动态管理和互联互通,为科学决策提供了有力保障。在疫情发生后,国家卫健委使用该系统实时监测各地血液库存,实现了精准调配。
值得一提的是,新冠肺炎康复者的恢复期血浆是救治患者非常有效的手段。我国已经建立了国家恢复期血浆储备库和省级储备库,累计采集恢复期血浆达4700余人次,有效保障了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的救治。
对于血液安全库存问题,郭燕红表示:“我国无偿献血的采血量已经处于安全线以上。”她指出,尽管每年7月、8月是传统的血液采集淡季,但通过全国血液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和对血液的充足调配,我国能够确保临床用血的需求得到满足。她呼吁更多的健康、适龄公民积极参与无偿献血。刘江也强调,健康成年人献血是安全的,不会对身体健康产生影响。他还提到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成年人献血不超过自身总血量的13%,对身体没有不良影响。对于献血后可能出现的短暂头晕或乏力等生理反应,很快就能恢复。同时国家卫健委联合中国红十字总会和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每两年对无偿献血者进行表彰并鼓励各地出台法规优先保障无偿献血者的医疗权益保障政策奖励措施更加多元更加丰厚以此来鼓励更多人参与进来形成良性循环保障全民医疗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我们相信未来的无偿献血事业将会更加繁荣更加健康地服务于社会大众的健康福祉与生命安全构建起更坚实的社会安全屏障贡献源源不断的爱心力量同时也进一步传播和提升人道博爱奉献的社会文明风尚值得每个人学习和效仿参与践行与推进贡献一份力量让这个社会更加充满温暖和爱!江苏、浙江、海南等地对于荣获国家无偿献血奉献奖的个人实施了多项优惠政策,包括免公共交通费、免办公园和景区的游览费以及免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门诊挂号费等。北京还创新性地为无偿献血者引入了保险机制,赠送人身意外险,以表达对其贡献的社会认可和感激。
关于儿童重大疾病的集中救治,我们特别关注儿童血液病与恶性肿瘤。这些疾病治疗周期长、治愈难度大、费用高昂,严重危害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国家卫健委针对此已开展了一系列救治工作。
在2019年7月,国家卫健委联合多个部门开展了对儿童血液病、恶性肿瘤的医疗救治和保障管理工作。首批救治的病种包括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血友病等在内的十个病种,都是根据发病率高低、诊疗效果和经济负担程度来选择的。为了更有效地管理这些疾病,国家还建立了相关的诊疗技术方案和病历信息登记管理系统。为了保障患儿的救治效果,国家还扩大了救治病种范围,将脑胶质瘤和恶性生殖细胞瘤等12个病种也纳入了救治管理范围,并修订了相关诊疗规范。
针对患儿家庭面临的巨大经济压力,国家也加大了医疗保障力度。国家鼓励实行单病种付费,动态调整医保目录,扩大基本医保覆盖的药品和诊疗项目范围。还加强了药品供应保障工作,推进带量采购、量价挂钩、保障供应,以降低患儿用药费用。
在国家的努力下,我国儿童血液病、恶性肿瘤的救治保障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已有超过11万儿童血液病和恶性肿瘤患儿被纳入监测管理体系。通过集中救治,这些患儿的医疗总费用降低,跨省异地就医频率减少,医保报销比例提高,个人自付费用也得到有效降低。据统计,血液病、恶性肿瘤患儿的平均住院总费用比政策实施前下降了5.69%,其中自付费用更是下降了10.89%。这不仅体现了国家对儿童健康的重视,也显示了我国在医疗卫生领域的不断进步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