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利文称美国想与中国共存
引子:
沙利文,这个名字在中美关系的大舞台上频频出现。他对“共存”的多次表态,如同一首未完的歌,旋律在不同的时间段里有着微妙的差异。让我们结合时间线,深入解读这些表态背后的故事。
一、早期立场(2021年)
沙利文,这位美国政界的代表人物,在2021年的CNN采访中首次抛出“共存”的橄榄枝。他明确表示,中美关系并非新冷战,美国的目标是与中国共存。这一表态仿佛为冰封的中美关系带来一丝暖意,被视为拜登试图缓和特朗普时期的对抗基调。在这温暖的背后,美方依然强调通过“竞争”要求中国“承担责任”。
同年11月,沙利文再次强调“美国寻求与中国共存而非遏制”,这一声音如同清晨的微风,给人一种新的希望。但仔细观察,仍可发现政策中“竞争主导”的框架并未完全消失。
二、战略对话阶段(2024-2025年)
时间来到2024年,沙利文访华期间,他与王毅外长的长达12小时的战略沟通引起了广泛关注。这次,他深情地提出“美国愿与中国长久在地球上和平共存”,这一表态如同春日的暖阳,让人感受到美方的务实认知。沙利文离任前夕,他在《纽约时报》的采访中对特朗普时期的单边主义政策提出了批评。他强调,“中美共存需依靠盟友体系支撑”,并将中国的军事发展视为一种“变迁”。这一阶段,美方对“共存”的阐释更多地融入了竞争性的战略布局。
三、动态(2025年2月)
时光流转,来到2025年2月。沙利文在接受采访时称,中美虽存在竞争,但“不得不无限期共同存在”。这仿佛是一首未完的歌,旋律中充满了国际格局的“构成元素”。美方在这一时期依然坚持对台海、南海等问题的干涉。对此,中方驻美大使谢锋发出明确警告,指出中美公平竞争、相互促进才是正确方向。
中方回应:
中国始终坚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反对美方将“共存”与竞争性战略捆绑在一起。谢锋大使曾明确指出,美方需摒弃冷战思维和霸权逻辑,才能真正实现良性互动。中美两国的关系如同一首复杂的交响乐,需要双方共同努力,才能演奏出和谐美妙的旋律。
沙利文的表态,如同一首变奏曲,旋律跌宕起伏。中美关系的未来,需要我们共同期待和努力。希望双方能够摒弃前嫌,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