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谣外滩长草被质疑官方再回应
关于“外滩长草”争议事件的与官方回应
在2022年,“外滩长草”事件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上海网络辟谣平台发布的内容引发了公众的广泛质疑,官方随后的回应及事件的核心争议点如下:
一、官方的实质性回应
官方针对此事给出了实质性的回应,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承认拍摄地点的实际差异。网络上传的外滩长草照片实际上是在滨江秦皇岛路码头附近拍摄的,这个位置距离公众普遍认知的黄浦区外滩滨江段约4公里。这个区域在疫情期间已经有定期维护的嫩芽,春季时自然生长更为茂盛。
解释“外滩”定义的争议。官方强调,“外滩”在上海市民的认知中主要是指南起延安东路、北至外白渡桥的1.5公里黄浦江滨江段。而网络上传的照片所在位置实际上属于虹口区的北外滩范围。由于记者在拍摄时受到天气和公众认知的限制,导致报道内容出现了偏差。
官方回应的目的澄清。官方表示其本意是呈现公众熟悉的外滩地标现状,并非否定“外滩区域可能存在自然生长的植物”,而且其初衷源于对城市公共空间的深切关切。
二、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
这场争议中,公众的质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是关于辟谣逻辑的矛盾。网友们指出,官方使用黄浦外滩未长草的照片来“辟谣”虹口北外滩长草的实际情况,存在地理概念的混淆,且未能直面部分区域真实存在的植被现象。
是对官方行为的批评。部分舆论认为官方过于纠结于“外滩”的定义,忽视了公众对城市管理荒芜化、民生问题的关切。指出他们“较真长草与否不如关注实际民生需求”。
是关于信息传播的象征意义。即使官方拍摄的外滩并未长草,但其空荡的场景仍然强化了疫情下的城市停滞感。公众认为“长草”更多的是一种情绪符号,反映了特殊时期公众对城市状态的集体感知。
三、事件给我们的启示
这场争议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刻的启示:在公共信息发布中,需要平衡“事实准确性”和“公众情感共鸣”。地理概念的狭义界定容易与大众认知脱节,而官方的回应如果只关注技术细节而忽视深层的社会情绪,可能会加剧舆论场的信任割裂。希望未来在信息发布中,我们能够更加注重公众的实际感受,同时确保信息的准确性,以更好地服务社会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