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有哪
重塑文学中的风景描写:一种叙事与情感的交融
作者张学昕(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当我们沉浸在中外文学作品的海洋中,尤其是那些十八九世纪的欧洲文学作品和当代中国的佳作时,其中的风景描写犹如一道迷人的风景线,让我们陶醉不已。这些文字中的风景,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描绘,成为叙事中不可或缺的美学元素,它们以个性化的笔触,构筑起令人流连忘返的景致。
置身于文学的“风景”中,我们欣赏、感悟自然之美,窥见时代与生活的多彩投影。这不仅仅是对美的欣赏,更是对时代的风云变幻的体会。我们试图把握其精髓,深入其“景深”,完成风景描写的“二次成像”。这不仅是审美的需求,更是灵魂出发与回归的必经之路。
在当下这个多元、喧嚣的时代,我们不禁要问:风景何在?许多作家似乎与风景“擦肩而过”,静物、动态景物常被故事、人物对话或情节所掩盖。风景描写在文学中的淡化,已经成为一种现象。那么,我们是否应该重新思考风景在叙事性文本中的地位?它究竟承载了怎样的意义?
风景,并不仅仅是一个景色或背景,它更是环境与空间的综合状态,是人类对自然进行记录与描绘的独特存在。在作家的笔下,风景成为人与自然的交融点,是情感与精神的镜像。书写风景,是与自然相拥的过程,是发现自我、认知自我、确认自我甚至是净化自我、升华自我的过程。
当我们反思当代文学中的风景描写时,我们不难发现,贾平凹、阿来、迟子建等作家的作品,依然为我们呈现了别样的风景世界。他们的笔下,风景与叙事、人物、情节完美融合,为我们展现了独特的修辞风格和深层的情感表达。
这些作家将心中的“原风景”升华为文学的“元风景”,作为地域精神、文化结构的象征。他们笔下的风景,充满了动感,真切而实在,与情感一同构成独特的生命体验。从本质上说,这些作家的内心深藏着那种回归自然、回归传统的审美理念。他们渴望返归自然之乡,回到纯正、本然的风景时代。
在当下这个时代,我们更应该呼唤那些擅长描绘风景的作家,他们的作品让我们沉静、柔软,并重新认知自我、地域、时代及宇宙。这些作家在处理景物与叙事主旨、人物、情节的关系时,展现了极高的审美自觉。他们的作品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心灵的圣地。
对于文学中的风景描写,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重视。因为在这个喧嚣的时代,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也许正是我们灵魂所需要的归宿。在文学叙事中,风景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自然描绘,成为了一种隐喻与象征的丰富载体。在当代社会背景下,尽管人们对于自然风景的关注逐渐减少,人文风景则日益受到重视,那些真正能够触动人心、引发共鸣的风景描写仍然让我们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融合。
风景,是叙事中不可或缺的诗学力量。它不仅仅是自然的外在表现,更是人类情感、人性要求的内在表达。为何风景修辞在当代文学作品中逐渐淡出?这背后隐藏的写作发生学的原因值得深思。许多当代作家,尤其是那些曾经追求现代性叙事技巧的先锋派作家,在追求心理深层的隐秘与逼仄的过程中,逐渐剥离了风景描写,让彼此成为独立的存在。这种现象反映了当代人正逐渐疏离外部世界,更倾向于回归内心的趋势。
从读者的角度来看,当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现代性进程的推进也在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读者群对于传统叙事方式和样态的放弃,间接地影响了作家的写作选择。传媒的发展也对读者的阅读耐心产生了影响,使他们更倾向于追求快餐化的阅读体验。这种阅读习惯的变化也导致了文学作品中的风景描写逐渐被边缘化。
我们不能忽视风景描写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文学大师所处的时代,风景是重要的叙事元素。他们通过描绘风景来展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让读者感受到人与大地的融合。在当代社会,虽然人们生活在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却往往无暇欣赏周围的环境。风景的书写显得尤为重要,它能够重构人与世界的深层联系,重绘人文和自然的生态。
真正优秀的风景描写能够触动人心,让我们感受到自然的美丽与纯真。在阅读有风景修辞的作品时,我们会产生特别的感受,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之中,感受到阳光、空气与我们的融合。这种融合充满了神性,让我们在感官的互联中倾听大地的心跳和阳光的私语。作家和读者都成为了自然之子,体悟到风景与叙述情境之间的神奇联系。
我们的时代需要能够真正切入现实、历史、人生及其命运的风景描写。需要那些能够触摸到时代气息的“大风景”,通过书写自然来联通人与自然、人与生活世界的心灵通道。这样的风景描写不仅能够推动故事的发展,丰富人物的形象,还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打开我们的想象,发现并呈现世界的美好。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文化自觉与新世纪中国文学写作发生研究”阶段性成果,来源于光明网-《光明日报》)这篇文章对风景叙事的分析深入且富有洞察力。对于我们理解当代文学中的风景描写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希望这篇文章能对广大读者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