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登月第一人,中国登月第一人视频
7年前,嫦娥三号落月探测器在月球上实现了软着陆,其着陆器至今仍是世界上在月面工作时间最长的航天器。
这个冬天,我们期待着嫦娥五号任务能够创造历史,完成五个壮举:地外天体的采样与封装、地外天体的起飞、月球轨道交会对接、携带样品高速地球再入以及样品的存储、分析和研究。
回想起20年前,登月对于中国来说还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随着中国航天科研战线的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如今我们已经有了更多的能力去仰望星空,将梦想变为现实。
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每一次的突破都离不开中国航天人的精打细算和不懈努力。例如,嫦娥二号和嫦娥分别是嫦娥一号和嫦娥三号的备份,中国航天人充分利用这些备份产品,重新论证、调整任务目标,实现了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发射任务完成后,站在指挥控制中心大楼门前,遥望不远处的发射塔,它们像两座灯塔为中国航天梦照亮新的征程。这条路被科技人员称为“长征”,见证了中国航天人一次次迎着朝阳出发,披星戴月而归。我们相信,这条路也将见证中国航天人用更多的火箭和航天器赢得下一次的“长征”。
月球上的一轮圆月与一双足迹相映成趣,那是中国探月工程的标志图案,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那是中国航天人的自豪和荣耀,他们一直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攀高峰的路上奔波。他们的脚步越来越铿锵有力,“长征”火箭的发射成功率居世界领先地位。
嫦娥五号探测器正在不断加速,逐渐摆脱地球引力,月球的奥秘。如果进展顺利,它将在20多天后将约2000克的月壤带回地球。这块月壤对于中国探月科研人员来说,重若千钧。他们期待着能够通过研究这块月壤,揭开月球的神秘面纱。
曾几何时,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以科学家的名字命名月球上的环形山,但只有7位中国人的名字被命名,这其中包含了古代和现代的科学家。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实力象征。如今,经过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确认,“玉兔”月球车跑过的月球表面被命名为“广寒宫”,附近的三个撞击坑分别被命名为“紫微”“太微”“天市”,这是中国对月球的独献。中国的宇宙之旅,正由中国航天人重新书写定义。从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到嫦娥五号的辉煌归来,每一步都凝聚着中国探月工程的飞速发展。
嫦娥五号探测器如同一只风筝,无论飞得多远,那根引领它前行的丝线始终牢牢掌握在中国航天人的手中。长征五号火箭总设计师李东的诗句:“星河路虽远,我有中国箭。”已成为激励无数年轻航天人的座右铭。在这片星空下,中国航天人的坚韧与毅力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中国的航天,正是世界航天中的一股新增力量。“发射成功,精确入轨。”这一消息的传来,让大江南北的中国航天人无不欢呼雀跃。青年航天人仵亮,身为工艺员,兴奋地参与到国家重大型号的研制任务中,他坦言:“那种苦和累无法形容,但那种快乐我们深有体会。”嫦娥探月的背后,是无数航天人默默无闻的付出。
探月工程三期探测器副总设计师洪鑫经常说:“我们做的事情,就是为人类航天发展做一个增量。”从十几年前聆听叶培建等院士的报告后,洪鑫对探月工程充满了憧憬。他深知,人才是航天的发动机,航天则是人才的推进器。一代代的中国航天人接力前行,组成了一条生气勃勃的“人梯”,向着星空不断攀登。
刚刚执行完嫦娥五号发射任务的01指挥员胡旭东,顾不上庆祝,便投入到下一阶段的准备工作中。在文昌发射场的指控大厅里,九成的都是充满青春活力的年轻航天人。时光回到13年前,嫦娥一号的研制团队在叶培建院士的带领下,成功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掌握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如今,中国航天的人才梯次配置结构已经焕然一新。领军人物中不仅有德高望重的科技大家和技艺精湛的技能大师,还有一大批朝气蓬勃的青年骨干。在发射任务成功之际,航天人邢立坤回忆起嫦娥五号探测器垂直组装时的一幕,面对白发苍苍的院士的关心,他虽有紧张但更多的是兴奋,他坚定地报告:“我们有信心,我们准备好了!”
这一幕幕激动人心的场景不仅展现了中国航天的辉煌成就,更展现了中国航天人的奋斗精神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心。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人类的宇宙之路贡献着中国力量。这场宇宙之旅,不仅有中国的传统神话元素,更有现代科技的力量支撑。这是中国航天人的骄傲,也是全民族的自豪。(流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