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罗格格「多罗格格是什么身份」
在热播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许多扣人心弦的情节至今仍为观众津津乐道。其中,嘉成县主为了争夺齐衡,铲除荣飞燕这一情敌,手段之狠辣令人印象深刻。被毁掉清白的荣飞燕,含恨自尽于大街之上。
嘉成县主如愿以偿地嫁入齐府后,却未能安然享受荣华富贵。因为她的复仇行为触怒了荣妃,荣妃发动宫变,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为妹妹荣飞燕讨回了公道。这一剧情令人惊叹之余,也不禁对嘉成县主的身份产生好奇:她究竟在王室中处于怎样的地位?
在古代帝王体系中,王室成员的称谓彰显着他们的身份地位。比如,帝王的女儿被称为公主,王爷的女儿则称为郡主。而郡王的女儿,正是被称为县主。这些称谓在影视作品中屡见不鲜,但其在历史中的演变过程却鲜为人知。
实际上,这些称谓的起源与发展历经多个朝代,不断演变。公主一词,起源于周朝,当时指的是姬姓公爵之女。后来,这一称谓逐渐演变为诸侯王女儿的代称。而在周朝时期,周天子的女儿被称为“王姬”。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皇帝的儿子被称为公子,但关于皇帝女儿的称谓,短暂的秦朝并未明确。西汉时期,皇帝的女儿开始被称为公主,而诸王侯的女儿则称为“翁主”。在这一时期,“公主”逐渐成为皇帝女儿的特有称谓。为了区分各位公主,汉朝皇帝通常会赐予她们封号,这些封号大多与她们的封地有关。例如,馆陶公主因封地在馆陶县而得名,阳信公主因嫁给平阳侯后改称为平阳公主。
虽然公主以封地命名封号,但并不意味着她们拥有对封地的管辖权。在封建社会中,女性并没有实权,她们所能享受到的待遇,主要是食邑。皇帝通常会把自己发展较好、地势优越的封地赐给自己宠爱的女儿。
进入东汉时期,公主这一称谓开始发生变化。除了皇帝的女儿外,王爷的女儿也开始被称为公主。而县公主、郡公主和乡公主的区分也随之出现。“县公主”作为皇帝女儿的特有称谓,后来逐渐演变成了县主这一称谓。例如,《知否》中的嘉成县主,作为六王爷邕王的女儿,被册封为县主。
随着朝代的更迭,原本的县公主、郡公主等称谓也在不断变化。在南朝刘宋之后,皇帝的女儿被封为郡公主,王爷的女儿被封为县主;而在隋唐时期,亲王的女儿也被封为县主。到了宋朝时期,亲王和郡王的女儿都可以被封为县主。而在宋朝时期的一个特殊时期宋徽宗时期,为了效仿周朝的“王姬”称号,皇帝甚至将公主改为帝姬的称谓。但在唐宋之后,皇太子的女儿则被称为郡主。相较于公主的尊贵地位,“郡主”身份略低一辈。到了明清时期,“郡主”成为了亲王女儿的特有称谓。而在明朝时期,“县主”指的是郡王女儿的特殊称号。到了清朝,“县主”这一称号与明朝无异,亲王和世子的女儿都可以被封为县主。这些纷繁复杂的称谓背后隐藏着古代王室成员身份的演变和历史变迁的印记。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同朝代对于皇室女子的称谓有着独特的传统和规矩。今天,我们要的是那些令人容易混淆的称谓,特别是在女真人建立的金朝和满人当政的清朝。
在金朝,皇帝的千金被称为“县公主”,而王爷的掌上明珠则称为“县主”,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地位与身份却有着明显的差别。而到了元朝,无论是皇帝还是王爷的女儿,都被尊称为“公主”,体现了蒙古人的豪爽与大气。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清朝,由于统治者是满人,所以除了常见的“公主”称谓外,还有独特的“格格”称呼。清朝的公主分为“固伦公主”与“和孝公主”,前者是皇后所出,后者则是妃嫔所育。而“格格”则是皇族或亲王女儿的专属称号。
虽然都是称为格格,但在这其中也有细致的等级划分。亲王的女儿被称作“和硕格格”,也就是尊贵的郡主;郡王之女则为“多罗格格”,地位稍逊一些,称为县主。贝勒的女儿同样称“多罗格格”,但属于第三个等级,即郡君。再往下的贝子的女儿则称为“固山格格”,也就是县君。而若是国公家的千金,就直接称格格,等级为乡君。
《知否》中的嘉成县主,面对没有子嗣的妃子妹妹荣飞燕时,自然会因其皇室血脉的优势而自信满满。她却没有料到自己的所作所为会带来迅速的报应。尽管她在地位上占据优势,但如果不能善待他人,这种优势也不过是过眼云烟。
这些皇室女子的称谓不仅是身份的象征,更是历史的见证。每一个称谓背后都有着丰富的故事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我们今天所讲述的,只是冰山一角。希望大家在了解这些称谓的也能感受到历史的魅力与。
作者:我方团队月落星沉
本文旨在帮助大家了解皇室女子的称谓及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也欢迎大家继续深入和研究这一领域,感受历史的无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