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轻工大学2017录取通知书「武汉轻工大学202
光明日报记者杨飒与柴如瑾的报道揭示了当下应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态势。随着六月的到来,这一届的毕业生就业进程已进入冲刺阶段。据猎聘发布的《2022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数据报告》显示,央企和国企成为应届生首选的企业类型,占比高达42.32%。
作为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国有企业不仅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支柱,更是青年学子心中的理想归宿。在高校广泛开展的校企合作中,高校与国有企业正通过多样化的协同方式共同培养和输送人才。
孙德鑫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学院飞行器设计专业的2022届毕业生,他凭借对无人机领域的浓厚兴趣,成功入职中航(成都)无人机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一名无人机飞控工程师。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专业对口、理想领航、兴趣牵引是求职时的三大法宝。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秉持“航空报国”的办学传统,持续为国防现代化建设输送高素质人才,大批毕业生走进国家重点企业。
每年的九月,“国防单位招聘月”都会邀请行业重点单位进校举办国防专场招聘会。学校还会组织师生走访全国百余家国防单位、科研院所和企业,开展“国防企业面对面”活动,巩固拓展航空工业等“三航”主体就业市场。这种校企合作的方式,不仅让学生更早接触到企业文化和实际需求,更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铺平了道路。
除了理工科专业,金融等人文社科专业也通过校企协同方式开展全方位、立体化的人才培养合作。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与多家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打造人才培养基地。这种合作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实践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为他们未来的职业道路积累了宝贵经验。像罗丽思这样的优秀毕业生,通过校企协同培养,成功走上工作岗位,服务经济发展。
在浙江大学工程师学院衢州分院和浙江大学衢州研究院的尝试中,校企携手促就业成为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他们围绕地方主导产业设立卓越培养项目,利用高校资源帮助地方引育人才。这种前置培养环节的方式,不仅为人才培养引入了产业需求和企业资源,更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实际上,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是在建立一个共生共赢、可持续发展的“效益共同体”。通过打通企业和高校之间科技成果转化的渠道,实现企业对研究生培养的前端介入,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种合作模式受到了广泛欢迎和肯定。
无论是理工科还是金融等人文社科专业,校企合作都是促进人才培养和就业的重要途径。通过多样化的协同方式,高校和企业共同打造人才培养基地,为学生的职业发展积累宝贵经验。这种前置培养环节的方式,不仅有助于毕业生顺利就业,更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就业“直通车”:产教融合铺设人才发展之路
孙斌,一位从北京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毕业的优秀青年,他的故事从唐山首钢京唐西山焦化有限责任公司的焦化废水生化处理项目开始。在这里,他经历了从学生到实践者的转变,虽然初入陌生的工作环境让他感到迷茫和不安,但这一年多的实践经历为他日后的职业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孙斌的经历并非个例。他的导师,北京交通大学环境学院的姚宏教授认为,尽管学生在校期间已经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验室工作,但与企业生产实际相比仍有一段距离。没有经过生产一线的实战,仅仅学会书本上的公式和模型,是难以快速适应企业的工作要求的。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多产教协同培养的机会,北京交通大学环境学院与国检集团合作建立了“智慧环境联合研究中心”。这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知识,更为他们铺设了一条从学校到企业的就业“直通车”。
国检集团总经理助理、科技发展部部长邱岩对此表示赞同。他说:“通过与学校的紧密合作,学生在研究生阶段做的课题与国检集团的需求紧密相关。如果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展现出优秀的能力,我们就会考虑让他们毕业后直接加入我们的团队。”这种合作模式不仅使学生有机会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也为企业节约了员工入职后的培养成本。
孙斌的成功故事及其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展现了产教融合模式的重要性。这一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场所,帮助他们更清楚地了解工作的目标、任务和内容,为他们的就业之路奠定良好的基础。就像孙斌一样,他不仅自己找到了理想的工作,还帮助不少同学推荐了工作。这就是产教融合的力量,它为学生铺设了一条通往成功的“直通路”。
在光明日报的报道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新时代青年通过产教融合模式成功走向工作岗位的实例。让我们期待更多这样的故事发生,期待更多的年轻人通过这样的“直通车”实现自己的职业梦想。也期待更多的企业和学校能够开展合作,共同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