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让学生在校内完成家庭作业
全国人大代表邵志豪提议重塑学校作业生态
全国人大代表邵志豪提议,学校应当统筹作业时长,确保学生,特别是小学生,能在校内完成基础性的家庭作业。对于那些初中和高中生,如果课后服务时间充足,他们也可以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作业,回家后只需专注于拓展性和补充性的内容。这一提议背后,反映了对于优化学生课业负担,促进教育公平的深入思考。

教育部在2021年已对此作出明确回应,小学阶段作业应当在校内完成,随堂作业不得外带。初中和高中作业也分别受到“不超纲、不越界”的约束,并且学生的睡眠时间也被纳入监测考核。这一政策的实施逻辑在于,通过校内统一完成作业,可以更好地控制作业的总量和难度,避免超纲或重复性任务,从而提升学习效率。
该建议的实施存在多重优势。它减轻了家长辅导作业的压力,避免了因知识差异或方法分歧导致的亲子矛盾。规范了作业管理,通过校内完成可以确保作业的质量和效率。通过将作业与课后服务结合,既保障了学生的自主时间,又能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
这一建议也面临着现实挑战和争议。升学压力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在竞争激烈的中高考环境下,家长和学校担心减少作业量会影响学生的熟练度和应试能力。教师资源的分配也是一个关键问题。教师可能需要额外投入时间监督作业完成情况,这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备课质量和经济补偿的合理性。执行难度上的差异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小学生相较于初中生和高中生,学科复杂度和作业量都较低,因此需要更加灵活的弹性机制。
为了配合这一建议的落实,部分地区已经尝试实施“作业熔断机制”。例如,宁夏金凤区规定,小学生21:20、中学生22:00后未完成作业可申请免做,这需要家长的签字确认。这种机制与“校内完成作业”形成互补,但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避免学生因拖延导致学习效果打折。
邵志豪代表的这一建议旨在通过政策引导和资源整合来优化作业管理。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平衡教育公平、升学需求与执行可行性,避免“一刀切”引发新的矛盾。这是一个既富有前瞻性又充满挑战性的议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不断,以找到最适合学生的教育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