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新规-院士禁止应酬
近日,中国科学院经过深思熟虑后发布了新版《院士行为规范》,其中所包含的“禁止行为”专章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作为科学界的最高荣誉,院士们的一举一动都备受瞩目,此次规范的出台更是对院士群体提出了多项严格约束^[1][3][5]^。

规范中的核心禁令部分,明确禁止院士参与各类应景性、应酬性活动。这意味着院士们将不再为那些空洞的、缺乏实质内容的活动站台,从而确保他们的精力能够更多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除此之外,还禁止了以“院士”名义参加非学术活动,以及利用院士称号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这一举措旨在确保院士的荣誉不被滥用,同时也避免了因跨界背书可能引发的误导^[1][3][5]^。
除了上述核心禁令,规范还涉及其他方面的重要约束。例如,学术发言的限制,禁止公开发表与自身专业领域无关的学术意见,确保院士们在学术领域内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在增选过程中,也设立了严格的约束,禁止说情打招呼、接受送礼等行为,以确保增选的公正性^[5][6]^。规范还要求院士的活动范围限定在其职务职责和专业领域内,确保他们的咨询、评审、推荐等活动具有真实性和有效性^[2][5][6]^。
除了对外的规范,规范也对院士的科研活动提出了明确要求。在职院士需要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科技创新和研发活动中,深入一线解决实际问题。要求院士恪守科研诚信,反对浮躁浮夸作风和科研不端行为。还限制了担任党政机关或企业主要负责人的院士在任职期间申请科研项目的行为^[3][5][7]^。
在社会活动方面,规范也规定了院士的科普义务和专业边界维护。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院士们应该积极参与科普活动,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兼职需基于专业领域,且需与个人精力、时间相匹配^[3][5]^。此次规范的修订旨在减少院士群体在非科研事务上的精力消耗,推动他们回归科研本质^[6][8]^。
这一规范的出台不仅是对院士行为的约束,更为他们拒绝外界不合理要求提供了制度依据^[8]^。相信在这一规范的引导下,院士们能够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为我国的科研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也期待社会各界能够给予院士们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共同推动我国科研事业的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