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健康码互认
京津冀健康码互认机制:区域联防联控与公共服务协同的深化实践
自2020年启动以来,京津冀健康码互认机制逐渐成为区域联防联控和公共服务协同的关键举措。将详细介绍该机制的进展、技术支撑、服务扩展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一、政策推进与规划
自2020年3月起,北京、天津和河北三地开始积极推动健康码互通。初期,三地明确健康码状态互认,并通过北京“健康宝”与津冀地区服务对接,实现了数据共享。同年4月,依托国家政务服务平台,系统升级完成,京津冀低风险地区人员流动可直接获取“未见异常”的健康状态。到了2025年,三地卫生健康部门将服务互认共享纳入协同发展重点任务,并计划在“十五五”规划中进一步整合区域医疗卫生服务。

二、技术支撑与操作流程
京津冀健康码互认机制得以顺利推进,离不开强大的技术支撑。通过国家政务服务平台,三地实现了防疫数据的共享。用户使用“北京健康宝”时,可自动核验14天行程轨迹及风险地区,完成跨区域健康状态验证。这一机制大大简化了操作流程,京津冀往返人员仅需通过“北京健康宝”跳转至国家平台查询,即可获得互通互认的健康码状态,避免了重复申报的繁琐。
三、服务扩展与协同发展
除了健康码互认,三地还在其他方面展开了合作。例如,2023年起,三地推进流入人口居民健康档案互认,基层医疗机构可跨区域调阅档案,并提供均等化公共卫生服务。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三地建立基层疫情防控信息共享机制,提升协同处置效率。这些举措进一步强化了京津冀的卫生健康协同发展。
四、未来方向
展望未来,京津冀健康码互认机制将继续深化。2025年京津冀卫生健康协同专题工作组由河北省统筹,计划通过专家智库谋划更多创新举措,深化健康码互认与医疗资源整合。这一机制的发展将为区域居民提供更便捷、更高效的医疗服务,推动京津冀地区的卫生健康事业迈上新的台阶。
京津冀健康码互认机制是区域联防联控和公共服务协同的重要实践。通过政策推动、技术支撑和服务扩展,该机制不断得以完善和发展,为京津冀地区的居民提供了更便捷、更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