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考类别定向和非定向区别
关于研究生定向与非定向录取的详细
一、概念简述
在研究生录取过程中,存在两种主要的录取方式:定向与非定向。这两者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主要在报考要求、档案管理、费用与待遇、就业方向以及适用人群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

定向录取:这是一种基于特定单位或企业需求的录取方式。在录取前,学生需与学校及原单位签订三方协议,毕业后需按照合同返回原单位工作。此类学生的档案、人事关系等在录取时不转入学校。
非定向录取:与此相反,非定向录取的学生在录取时并未确定就业方向。他们需要将自己的档案、户口等转入学校,毕业后可通过双向选择或国家指导进行就业。
二、具体区别
1. 报考要求:
定向录取:需要提供单位盖章的定向培养协议,否则将面临取消录取资格的风险。
非定向录取:学生只需满足基本报考条件,无需提前确定就业单位。
2. 档案管理:
定向录取:学生的档案、社保、户口等保留在原单位,学校无需进行档案调动。
非定向录取:学生的档案必须转入学校,毕业时学校会发放派遣证。
3. 费用与待遇:
定向录取:培养费用可能由单位承担,但学生无法享受奖学金、助学金等学校提供的待遇。
非定向录取:学生需自担费用,但可申请国家奖学金、助学金等资助。
4. 就业方向:
定向录取:毕业后必须按照合同回原单位工作,如有违约需承担相应责任。
非定向录取:学生可自由选择职业,参与校园招聘或社会招聘。
5. 适用人群:
定向录取:主要适合在职人员(如非全日制考生)或单位委培人员。
非定向录取:适合应届生或暂无固定工作的考生。
三、政策补充
1. 根据教育部的规定,非全日制研究生原则上只招收定向就业考生,即“非全日制默认定向”。
2. “少数民族骨干计划”的专项计划考生必须选择“定向就业”类别。
关于协议签署的细节或违约后果,建议考生参考报考院校的具体招生简章,以充分了解其中的条款和规定。无论是定向还是非定向,都有其特定的适用人群和就业路径,考生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录取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