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痉挛、热衰竭 夏天热急症增加
随着季节的转换,当东北季风逐渐减弱,热带海洋的西南季风开始向北推进,锋面系统就在华南至台湾一带形成徘徊。在这道近似滞留的锋面系统影响下,台湾附近的气流变得极为不稳定,充沛的水汽引发中小型对流,导致连续性的降雨,甚至出现局部性的豪雨或大雨,这就是台湾春夏交替之际著名的梅雨季的由来。
梅雨季节的到来,标志着台湾即将进入又热又闷的夏季。在全球气候逐渐暖化的背景下,台湾的高温天数和极端高温事件愈发频繁。湿热的环境对人体的影响不容忽视,许多民众因此出现热急症,需要挂急诊的人数不断攀升。
人体通过“辐射”、“传导”、“对流”以及“蒸发”等方式来调节体温。但当外界温度高于体温时,这些方法往往会失效。尤其是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人体通过出汗“蒸发”来散热的效率也会降低,容易出现中暑等传统所说的热急症。
在急诊医学中,热急症包括多种类型,如热水肿、热痉挛、热晕厥、热衰竭以及最严重的中暑等。
热水肿多发生在老年人身上,或是在热环境中经过长时间旅行的年轻人。其症状为皮肤血管扩张和姿势性组织液停滞,通常几天内会自然消失。患者可以尝试抬高腿部、穿弹性袜来帮助组织液回流,避免使用利尿剂或其他不明药物。
热痉挛则常发生在湿热环境中从事剧烈运动的人身上。大量流汗导致水分和电解质流失,引发腿部、肩膀或腹部肌肉强烈抽筋。此时应将患者移至阴凉处,给予盐水或运动饮料,并帮助患者缓解抽筋症状。
热晕厥则发生在热环境中久站的人身上,原因是静脉血液滞留于下肢造成相对液体不足。将患者移至阴凉处、躺平并补充水分后,症状通常很快会消失。
热衰竭则发生在高温工作或空气流通不良的环境中,大量流汗导致水分和电解质流失。患者可能出现头晕、虚弱、恶心等症状。在现场要先将患者移至阴凉处,降温并尽快送医。
而中暑是热急症中最严重的一种,发生在高温、高湿度或不透风的环境中,人体的体温调节失效。患者需立即移至阴凉处,保持通风凉爽,并尽快送医降温治疗。
为了防范热急症的发生,民众在高温时应随时补充水分,避免在大太阳底下运动或活动过久。穿着宽松、通气、颜色较淡的衣服有助于避免吸收紫外线。尽量避免在密闭环境作业,若因工作需要,应注意水分补充及空气流通。通过这些预防措施,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和身边的人免受热急症的影响。随着夏季高温的来临,热痉挛和热衰竭等热急症逐渐增多,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今天,我们将深入这两种病症,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应对夏季健康问题。
热痉挛和热衰竭,是高温环境下人体出现的一系列异常生理反应。在炎热的夏季,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很多人可能会出现身体不适的状况。有的人会感受到肌肉痉挛,这就是热痉挛的表现。肌肉会出现不自主的收缩和疼痛,让人难以忍受。如果不及时处理,病情可能会进一步恶化,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除了热痉挛外,热衰竭也是夏季常见的病症之一。在高温环境下,由于身体无法适应高温的变化,人们可能会出现头晕、乏力、恶心等症状。这时,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降低体温,病情可能会进一步恶化,甚至危及生命。
面对这些夏季常见病症,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在高温天气下,我们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尽量避免在高温时段外出活动,以免身体暴露在高温环境中。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如果出现身体不适的状况,应及时就医治疗。
对于长期从事户外工作的人,更应注意防范热痉挛和热衰竭的发生。在高温环境下工作时,应做好防护措施,如穿戴防晒衣物、佩戴防护帽等。要适时休息,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避免身体过度疲劳。
热痉挛和热衰竭是夏季常见的病症之一。面对这些病症,我们应该保持警惕,做好防暑降温工作。要加强身体锻炼和健康饮食的调整,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如果出现身体不适的状况,应及时就医治疗。让我们共同关注夏季健康,保护好自己和他人的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