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药监将严管网售食品 朋友圈私人定制食品将念
近日,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了一份名为《网络食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的草案,针对微信朋友圈、饿了么、淘宝网以及京东网等网络食品销售平台提出了新的规定。该草案要求网络食品经营者必须具备餐饮资质,同时要求网络平台必须对经营者的真实信息进行严格审核。违反规定的经营者和平台将被处以罚款,并可能承担连带责任。这一举措旨在确保网络食品销售的安全性和质量。
记者对多家在网上出售自制食品的店铺进行了调查。发现这些被冠以“私人定制”标签的美食,大多是在家庭厨房或租赁的民房内进行加工制作的。这种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方式,虽然满足了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但其生产环境和流程却难以得到保证。
在浙江温州,监管部门对网上定制食品进行了专项抽检,结果显示,超过70%的经营者并未办理相应的许可证,超过56%的批次食品存在质量问题,如大肠杆菌超标、菌落总数超标等。这些问题令人担忧,因为网络食品销售平台的便捷性使得这些未达标的食品更容易进入市场,对消费者的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业内人士认为,国家食药监总局的这一新规定将促使网络平台对食品出售进行更为严格的审核和监管。这一规定将淘汰很大一部分未取得相关证照的家庭作坊式食品生产单位。实际上,这些民房内加工出的“私人定制”美食虽然受到消费者的欢迎,但其生产流程和食品安全却难以得到保障。
例如,江苏的小许也是朋友圈“私房定制”的一员。他和朋友一起手工制售水饺,每天清晨采购新鲜的食材,手工赶制水饺,然后送到顾客指定的地点。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卖出1000多个手工水饺,营业额高达多元。像小许这样的生产者并不在少数,他们的生产环境和流程是否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是一个值得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国家食药监总局的这一新规定是为了保障网络食品销售的安全性和质量,保护消费者的权益。随着规定的实施,相信网络食品销售市场将会变得更加规范和有序。随着家庭手工制作的热潮在各大社交平台上的兴起,许多店铺纷纷以家庭厨房为制作基地,通过微信等网络平台向消费者提供食品服务。这种看似简单的经营模式背后,却隐藏着诸多关于食品质量与卫生的问题。近期,浙江省消保委与温州市市场监管局对朋友圈美食进行了专项检查,结果令人担忧。他们对温州地区有一定影响力的10家微信美食进行了随机采购检测,结果显示不符合国标的有25批次,不合格率高达56.8%。其中,某些产品的菌落总数超标情况相当严重。
这些问题主要源于食品的制作、仓储和配送环节。浙江省消保委的相关人士指出,25个不合格批次中,大部分问题集中在菌落总数的超标上,这反映出商家在杀菌工艺上的不成熟以及运输存储条件的不足。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被检测的商家中,有大部分并未取得卫生许可证、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等必要资质,它们大多是以家庭作坊的形式存在。这些作坊的生产区与其他功能区没有进行有效的隔离,食材的堆放也随意凌乱,最基本的卫生要求都无法达到。
在这样的背景下,相关部门对于网络食品店铺的监管和门槛设置将会有所提高。一位长期关注网售食品的餐饮业人士表示,这些借助微信、电商平台兴起的“私人定制”店铺,实际上是在打低成本、无门槛并逃避监管的擦边球。他们大多在自家厨房制作,以作坊式的方式“无照经营”,从而逃避了应有的审核和监管。
按照食药监部门的规定,《餐饮服务许可证》的办理需要一系列详细的材料,包括租赁合同、产权证明、设备布局清单、配送管理及验货制度等。而对于网络食品店铺,地方还有更细化的规定,例如房屋必须是商铺,与居民楼保持一定距离,并提供污水纳管平面布置图、隔油池平面图、食品安全人员培训合格证明、油水分离器等材料。
面对这样的现状,网络食品店铺需要提高自身的食品质量和卫生标准,同时也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提高准入门槛,确保消费者的食品安全。只有这样,才能让消费者真正放心地享受到美味的食品,同时也保障网络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随着监管环境的日益严格,一场针对网络食品经营者的严厉审核正在展开,众多店铺面临着可能被淘汰的命运。新的意见稿规定,网络食品经营者必须依法取得食品经营许可或者备案凭证,并在网站首页显眼位置公示营业执照与许可证件。网络平台方亦需对经营者信息进行审查登记。一旦未能符合要求,将面临1万元到3万元的罚款,并可能与经营者一起承担连带责任。
这一新政的出台,意味着微信朋友圈的美食分享、餐饮外卖平台以及电商平台等都将面临监管审核门槛的提高。记者了解到,淘宝、饿了么等平台已经积极响应,推出了审核准入机制,并对未提供相应经营许可证的商家进行了清理。
淘宝网更是三证(开店主体人、营业执照、食品流通许可证)一致性的严格把关,为三证不一致的卖家开放变更过户入口。从8月底开始,未进行准入认证的预包装食品将被处理,9月底开始下架未获准入卖家的预包装食品。
与此饿了么也上线了商户认证体系,商户必须上传相关证照,并通过市场部门的线下核查才能成功开店。8月27日,饿了么还与上海市浦东市场监管局合作,对接区域内上线的餐饮单位基础数据及动态监管数据,确保食品安全。朋友圈中的食品销售因其分散性给监管带来了难题。对此,国外已有相应的监管措施可供借鉴。
在英国,从事家庭自制食品销售的个人或商家在营业前必须向所在地环境卫生服务中心登记注册。美国加州在2013年通过的《家庭自制食品法案》则允许食品私营业主在家庭厨房中生产出售特定种类的“低风险”自制食品。这些措施为我国在监管家庭自制食品销售方面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在此背景下,我们期待我国能够出台更加精细化的政策,既能保障食品安全,又能鼓励新型业态的发展。随着国内相关管理办法的落地,网上食品市场正在迎来新的监管重心。相较于淘宝等电商平台销售的预包装食品和饿了么等外卖平台提供的实体餐饮外卖,微信朋友圈中的自制食品由于其独特的销售模式和分散的经营主体,监管方面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微信朋友圈自制食品的销售模式因其个性化和定制化特点,与传统的食品销售存在显著差异。这些食品多由个人制作,通过朋友圈进行销售,经营主体多样化且分散,这给监管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腾讯微信公关部门目前对此现象采取了较为开放的态度。针对朋友圈的定制食品,他们尚未推出具体的监管措施。对于餐饮类公众账号,微信推动准入机制,要求审核营业执照及相关权利资质。但对于个人账号的经营以及通过第三方工具开店的商户,微信的监管细则仍是一片空白。
这一现状无疑给消费者带来了一定的风险。由于缺乏监管,朋友圈自制食品的质量、安全等问题可能会存在隐患。但这也为创业者和小微商家提供了一个独特的销售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他们可以利用微信朋友圈的社交属性,通过口碑传播,打造自己的品牌和特色。
随着网上食品监管办法的进一步实施,微信朋友圈自制食品的未来仍充满变数。如何在保障消费者权益和激发创业活力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将是微信面临的一大挑战。未来,微信需要不断完善其监管机制,确保朋友圈自制食品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