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轻易买到就可随意吃?细数你对止痛药的7个误会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轻微的疼痛,比如头痛、关节痛等,而常用的非处方止痛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双氯芬酸等,成为了许多家庭的常备药物。正因为这些药品无需医生处方就可购买,许多人误以为它们完全安全,可以随意服用,这却是一个巨大的误区。
今天,让我们跟随疼痛科的专家,来了解一下服用非处方止痛药时常常出现的误区。
第一个误区是“稍有疼痛就服药”。虽然疼痛早期服用非甾体类止痛药能缓解不适,但长期或过量服用可能会延缓组织修复愈合。轻度疼痛其实是身体的一种警示机制,提醒我们避免进一步伤害。过早服用止痛药可能增加风险。
正确的做法是,如果疼痛属于轻度,可以尝试采用非药物疗法,如热敷、冷敷等,改善微循环,减少炎性渗出,从而达到缓解疼痛的效果。
接下来是第二个误区,认为“长期用药才会有副作用”。实际上,服用非甾体类止痛药会增加心脏病、胃肠出血和中风风险,这些风险在第一周就会激增。超过推荐剂量服用止痛药几天内,就可能造成严重肝损伤甚至死亡。
正确的服药方法是尽可能短的时间里服用最低有效剂量,并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止痛药。比如,有胃炎、胃溃疡的病人,最好口服对胃黏膜伤害比较小的止痛药。
备孕期间和孕期的女性也要特别注意。研究表明,非甾体类止痛药会抑制排卵功能,并可能影响胎儿的发育。备孕期间出现疼痛症状时,应采用物理治疗或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第三个误区是将止痛药与复方感冒药或抗抑郁药同时使用。这样做可能会无意中增加服药量,导致不良反应。服用感冒药时,要耐心等待药物发挥作用,避免同期服用止痛药。如果正在服用抗抑郁药物,需要同时服用止痛药,一定要咨询医生。
最后一个误区是“感觉到疼痛难忍时才吃药”。很多人认为止痛药有副作用,应该尽量少吃,所以等到疼痛难以忍受时才服用。这样做不仅效果不佳,还可能导致药物过量。正确的做法是在治疗期内按照医嘱定时服药,让药物在体内形成稳定的血药浓度,产生平稳的镇痛作用。
虽然非处方止痛药在缓解疼痛方面有一定效果,但并非完全安全。我们必须正确使用,遵循医生的建议,避免进入以上误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充分发挥药物的作用,确保我们的健康。
(作者:岳剑宁,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疼痛科专家)遵循医嘱的智慧:安全用药,远离风险
只要我们紧紧跟随医生的建议,如同精准的航海者遵循航图的指引,我们就能在药物治疗的海洋中安全航行,轻松避开可能的不良反应风险。
定时、定量,是医生为我们制定的精准用药方案。就像园丁精心照料每一株植物,知道何时应该给予多少养分,我们的身体也需要这样的呵护。每一颗药丸,每一滴药水,都是医生根据我们的具体情况,量身定制的关爱。只有严格按照医嘱,确保每一剂量、每一次摄入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我们才能最大程度地确保药物的疗效,同时减少不良反应的风险。
个疗程内的服药,如同一段特定的旅程。在这个过程中,医生会根据我们的身体状况和药物反应,不断调整治疗方案。每一次调整,都是为了让我们的身体更好地吸收药效,更顺利地度过治疗期。只要我们按照医生的指导,完成每一个疗程,我们就能稳步走向康复。
个体化原则是我们的护航灯塔。每个人的身体状况、新陈代谢都有所不同,用药类型和摄入方式也需要因人而异。专业的医生会根据我们的具体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合理选择用药类型及摄入方式。他们的专业判断,如同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帮助我们避开风险。
只要我们信任并遵循医生的指导,就像信任熟练的船长和经验丰富的园丁,我们就能安心享受药物治疗带来的疗效,远离不良反应的风险。这些“坑”,其实并不复杂,只要我们做到遵医嘱,就能轻松跨越,安全抵达健康的彼岸。让我们一起携手医生,共同守护我们的健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