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基层,给全民健康更有力支撑
在中国广袤的农村大地上,有这样一位坚韧不拔的村医牛薛武。他的故事是一段战胜个人困境、服务乡亲的励志传奇。年幼时,他因患小儿麻痹症而双腿残疾,但这并未阻止他对医学的热爱和追求。在名师的指导下,他逐步掌握了中医的精髓和常见疾病的诊疗技艺。经过不懈努力,他取得了洛南卫校的中西医结合专业毕业证,并考取了乡村医生执业证书。从医三十余年来,他的足迹遍布附近的村落,用坏了十八根拐杖,服务了无数乡亲。
随着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提出,发展壮大医疗卫生队伍,特别是加强农村和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成为重中之重。在这个大背景下,中国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目前,卫生人员总量已达到惊人的1398.3万人,其中基层机构卫生人员数量更是从2012年的343.7万人增加到2021年的443.2万人。
其中,执业医师和助理执业医师的数量也在持续增加,为中国医师队伍的整体实力提供了有力支撑。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医疗服务可及性和质量指数排名进步幅度最大的国家之一,这离不开像牛薛武这样的基层医生的辛勤付出。
全国医师数量已接近发达国家的医师配置水平,这标志着中国在医疗卫生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期待,还需要继续优化人才结构、提升人才素质。为此,国家卫健委持续深化医教协同改革,为卫生事业发展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
在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员队伍建设方面,“强基层”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原则和工作内容。通过招收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完成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增设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等措施,努力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各地也在积极解决基层医疗机构面临的人才“招不进、留不住”问题。
在人才评价方面,也是医务人员非常关心的问题。从顶层设计方面,多部委印发了针对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在评价过程中,优先考虑到承担国家重任的医务人员,对于违反医德师风、学术诚信的人员则在职称晋升中一票否决。通过大数据为医生“精准画像”,全方位评价临床医生的工作能力。这些措施旨在优化人才结构、激发人才活力,为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支撑。在乡村医疗领域,我国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特别是在乡村医生的待遇保障和队伍建设方面。河北省率先通过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和“乡聘村用”的策略,解决了乡村医生的工资待遇和养老保障问题。这一举措极大地激发了乡村医生的工作热情,为其解决了长久以来的后顾之忧。如今,河北省纳入一体化管理的62757名乡村医生已全部缴纳养老保险,乡村医生的养老保障问题得到了实质性的解决。
地处武陵山区的重庆市黔江区,面临着卫生资源不足,尤其是卫生人才短缺的困境。对此,黔江区表现出高度的决心和行动力。通过优化人才引进政策,黔江区成功引进高层次卫生人才120名。加大人才培育力度,选送871名医护人员到国内外一流医院进修访学。黔江区还拓展人才使用渠道,支持紧密型医共体、城市医疗集团内的医务人员有序流动,建立了基层医务人员进入城区工作的遴选制度。这些措施显示出了黔江区对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视。
从全国范围来看,自2012年至2021年,尽管在农村工作的村医总量有所下降,但这其中也有积极的变化。每千农村居民的村医数量从2012年的1.25上升到了2021年的1.3。更重要的是,乡村医生队伍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的数量在持续增加,从23.3万上升到了47.6万。这表明,尽管乡村医生的数量在减少,但在村里为老百姓服务的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的数量却在增加,总体上为农村居民提供的医疗服务人员素质能力有了明显提升。
这种变化是积极的,也是国家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期望结果。聂春雷对乡村医生的角色进行了深入,他强调,乡村医生是农村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国家正在积极引导他们转化为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这不仅意味着乡村医生的专业素质在提升,也预示着农村医疗服务质量的进一步提升。这一系列举措无疑为乡村医生队伍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有助于吸引和留住更多优秀的医疗人才在农村地区服务,为农村居民的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