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接不了的地气,《我在他乡挺好的》是怎么做到的?
在繁华的宇宙尽头,人们常说,那是北上广的世界。而在导演的尽头,似乎有一个名为郭敬明的影子,悄然矗立。而今天,我们要谈论的则是大导演冯小刚的作品《北辙南辕》。
冯小刚,这位在华语影坛赫赫有名的导演,时隔25年重返小荧幕的力作,可谓是吸引了无数目光。《北辙南辕》的口碑却并未如预期那般爆棚,豆瓣评分仅4.7。不少观众反映,这部作品似乎有些“不接地气”,“脱离观众”,更有网友称之为“京圈儿《小时代》”。
这样的评价,与冯小刚早期的电视剧作品如《编辑部的故事》(9.0分)、《北京人在纽约》(8.4分)、《一地鸡毛》(8.7分)相比,显然是有不小的差距。我们也不能不提及其众多的电影作品,那都是叫座又叫好的佳作。
相较之下,另一部现实题材的作品《我在他乡挺好的》虽为“三无作品”,却收获了豆瓣8.3的高分。这部作品让观众感慨颇多,编剧仿佛深入到这届年轻人的生活中,捕捉他们的呼吸。网友们纷纷表示,这部作品真实地反映了在大城市生活的年轻人的心声。
“太emo了,看了第一集缓了好久”,“生活看似平静,但只要不幸的小事接连不断发生,还不给人喘息的机会”。这些评论都反映出观众对《我在他乡挺好的》的共鸣。剧中的角色们都是普通的年轻人,她们在格子间里焦虑、失望、奋斗与艰难,让观众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比如金婧饰演的胡晶晶,她的崩溃可能只在一瞬间;周雨彤饰演的乔希晨,她在北漂的日子里遇到了各种困难;任素汐的角色也面临着许多女性正面临的窘状。
冯小刚的《北辙南辕》展现的世界是一个充满“大飒蜜”女老板、饭局上的女演员和女公关的世界。这或许是他眼中的“现实”和“地气”,但观众却不买账。观众所关心的,是那些在大城市早晚班地铁中的烦恼,是那些被挤变形的精致打扮的年轻人们。她们的生活艰辛,更贴近普通观众的生活。
名导下凡难,地气不好接。相较之下,《我在他乡挺好的》中的角色更加贴近真实生活,她们的烦恼和经历仿佛就在我们身边。而冯小刚的作品则更像是一个遥远的故事,与我们普通人的距离似乎有些遥远。
《我在他乡挺好的》之所以受到观众的喜爱,是因为它真实、不刻意贩卖焦虑,说的都是“人话”。而冯小刚的《北辙南辕》则因为某些设定过于遥远、不接地气而遭到观众的批评。但无论如何,这两部作品都是对现实题材的不同解读和呈现。重塑现实之镜:影视剧中的女性群像与焦虑
冯小刚曾发表过引人深思的观点:“女人智商不够。”这一言论虽引起争议,却也反映出当下影视作品中,尤其是在男性导演视角下的女性群像所存在的困境。独立如尤珊珊,也曾面临生育抉择,骄傲如戴小雨,要在职场上对抗骚扰,保持微笑的背后是无声的抵抗和焦虑。这些看似光鲜亮丽的女性形象,背后却隐藏着爹味十足的现实。
《北辙南辕》这部作品的背景,似乎与我们普通人所生活的现实有着难以逾越的鸿沟。大导演所展现的现实世界,或许并不是普通人所能触及的。正如当年《一起来看流星雨》中的楚雨荨所言,那种奢华的生活距离普通人太过遥远。如今,国内影视剧更多地聚焦于有钱人、明星的生活,普通人只能在一旁默默观望。
在这个娱乐圈暴利、编剧、导演和制片人都沉浸在云端的世界里,普通人的焦虑似乎显得微不足道。剧中人享受着美特斯邦威的待遇,却离真实的十八线小城市的生活越来越远。编剧笔下的霸道总裁、北京上海的豪宅生活,虽然令人羡慕,但真正的现实是大多数人都要面对生活的不易。
想当年,《北京爱情故事》中还有石小猛这样的草根角色,他的真实和朴实让人看到了生活的真实面貌。然而如今,这样的角色几乎在国产剧中消失殆尽。虽然有一些作品如《都挺好》、《少年派》、《小欢喜》、《小舍得》等尝试写实,但其中的角色生活仍然远离真正的穷人生活。他们虽然为孩子的教育、房价等问题发愁,但真正的社会底层人群的生活状态和情感却被忽视。
在这个以女性焦虑为主题的作品层出不穷的时代,真正的女性现实却被忽视。男性视角下的女性作品往往无法真实反映这个时代女性的生活状态和情感需求。像《北辙南辕》中的尤珊珊,虽然表现出强大的女性形象,但在某些时刻却流露出爹味十足的表现,无法真正代表当代女性的真实面貌。
观众需要的不仅仅是焦虑,更需要的是温暖和力量。像《我在他乡挺好的》这部作品,以一种平和的方式了年轻人的焦虑,给出了治愈的答案。而21年前的《贫嘴张大民的幸福》则告诉我们,生活的意义在于活着本身,无论面临何种困境,都要坚韧地活下去。这样的作品才能真正触动人心,给予观众力量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