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肠癌? 教你认识「胃肠道基质瘤」
台湾的胃肠道癌症情况令人关注。每年,大约15000人罹患大肠癌,而胃癌的新增病例则约为3700例。除了这两种常见的肠胃道癌症外,还有一种被称为“胃肠道基质瘤”的恶性肿瘤,它也悄无声息地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胃肠道基质瘤”,这个听起来有些专业的词汇,让人不禁好奇它的来源和症状。它生长在消化道的肌肉层,与胃癌、大肠癌等消化道肿瘤有所不同,每年的新发病例不超过350至例。平均发病年龄大约在六十岁左右,男女患者比例相当。尽管医学界对此病症进行了不少研究,但其发病原因和危险因子仍然不明确,这无疑增加了它的棘手程度。
高雄市立小港医院外科主任庄捷翰表示,这种肿瘤的症状并不明确,因此预防起来十分困难。有些患者甚至直到肿瘤长大到十几公分时,才因腹痛而寻求医疗救助。而“胃肠道基质瘤”的病症与一般肠胃状况相似,常常表现为消化道出血、胃出血、解黑便甚至吐血。最常出现的部位是胃部,而且容易导致肠道出血。
对于如何治疗胃肠道基质瘤,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法。特别是对于肿瘤较大、分化较差或者长在特殊部位的患者,手术更是刻不容缓。手术后复发率较高,约有5 结石的患者会出现复发风险较高的情况。对于这些患者来说,术后使用标靶治疗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服用特定的药物可以大大减少复发风险,甚至可以预防癌症的进一步发展。例如,服用基利克可以让癌细胞停止分化,从而降低癌症风险。对于高风险患者,每天需服用一定剂量的药物三年,以降低复发风险。需要注意的是,“胃肠道基质瘤”的生长速度也是病情恶化不可忽视的一环,对此需要及时观察和就医检查,及早发现并进行治疗尤为重要。不过至于文章的具体内容和治疗方法的详细信息建议进一步咨询医生或专业医疗机构进行确认和了解。同时也提醒大家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如有疑虑及时就医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由网友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