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数九”莳秧品美食
夏至,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标志着夏季的极致。在中国古代,人们通过土圭测日影的方式,确定了夏至这一特殊日子的到来。随着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渐南移,气温逐渐升高,我们迎来了夏季的极致时刻。
夏至之后,数九的习俗让人们从夏至日开始数“九”,每九天为一九,称为“夏九九”。清代的《安吉县志》中引用了《乌青文献》的夏至“九九歌”,生动描绘了不同阶段的天气变化。
在北方地区,夏至正值麦收之后,人们用新麦面蒸出各色花馍,亲友间互相馈送尝新,这一习俗被称为“看夏”或“瞧夏”。而在江南地区,农人们则忙于单季晚稻的插秧工作,俗称“莳秧”。拔秧、打结、抛秧、挑秧、投秧、莳秧,这一系列的动作在农间女子中流传,整个过程十分流畅。
夏至时的莳秧工作十分辛苦,因为它关乎一年的收成。为了祈求稻谷丰收,人们形成了祭祀田公田婆的习俗。在浙江东阳一带,农民会在田间“束草立标”奉为田婆,并备上酒肉进行祭祀。而在丽水云和一带,则称之为“做田福”,还要选出长势最佳的禾苗称为“挂榜”。
在炎热的夏至天气中,人们注重清泄暑热,常以清淡的汤面、麦饼等为主食。北京有吃“冷淘面”的习俗,而江南的苏州则有名闻遐迩的枫镇白汤面。关于这款面的由来,有一个有趣的传说:一对夫妻在枫镇开了一家面店,有一天张老板因接济穷人无钱买酱油,只好烧起了清汤白面,不料这款清汤面竟大受欢迎。
夏至不仅是夏季的大节气,更是年度周期的重要节点。按照阴阳二气流转的观念,夏至是阴气转为上升之气的起点。历史上,皇家曾在此日祭祀地神、驱疫逐疬;民间则以淘水井换新水等方式应和时气。夏至体现了人们对人与自然和谐平衡的追求与智慧,历经千百年仍传承不息。
夏至时节,让我们一起感受自然的韵律,品味传统的智慧,享受这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