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骨松采阶段性策略 降低骨松骨折机率
骨质疏松不再只是更年期女性的专利,男性和女性都有可能面临这一健康问题,尤其在现代人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背景下,骨质疏松已经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属疾病。
成大医院的吴至行医师指出,台湾民众对骨质疏松的认知程度较低。由于骨质疏松的症状并不明显,很多时候,人们直到发生骨折才意识到自己已经患有骨质疏松。而到那时,通过饮食和日常习惯如喝牛奶、晒太阳来补充已经流失的骨质,往往已经为时晚矣。
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在新英格兰医学期刊上发表的一项大型试验,研究对象是65岁以上、骨量较低的妇女。这些妇女接受了预防性注射,每18个月注射一次第三代双磷酸盐药物来减缓骨质流失。试验结果显示,这种预防性药物可以有效降低更年期后妇女脊椎骨折的风险高达55%。这意味着从公共卫生的角度看,骨质疏松的预防和处理应当更为积极,以降低老年人骨折的风险。
吴医师强调,对于骨骼健康的保护应该采取分阶段的方式。一个人的骨骼健康高峰期在20到30岁,在这个阶段,应该通过营养和运动的手段来增加骨量和骨密度。超过这个年龄后,保护骨骼的重点就应该转向“延缓骨质流失”。民众需要开始实施这种分阶段的骨骼保护策略,以确保晚年时避免严重的骨质疏松,降低骨折的风险。
某些特定群体如糖尿病患者、长期使用类固醇的自体免疫疾病患者等,也是骨质疏松的高危人群。对于这些人群,骨质疏松的预防更应该积极。目前,有临床数据支持的骨松药物主要有两种,除了注射药剂外,还有一种口服药物也有效。50岁以上的民众可以定期到医院进行骨密度检查,并与医师讨论如何预防骨质疏松。
保护骨骼健康需要我们从现在开始积极行动,采取分阶段的策略,确保晚年时拥有健康的骨骼。对于那些属于高危人群的人,更应该积极预防,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与医师共同制定预防策略,以降低骨折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