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虽好,不可滥用,请遵医嘱
“中药抗炎,信赖无忧”这则广告语传达了人们对中药抗炎药物的深厚信赖。这种信赖源于清热解毒类中药的广泛应用和深受百姓喜爱的特性。这类药物的过度使用也引发了一些隐忧。
走进任何一家药店,你都会被“中药抗生素”的丰富种类所吸引。清热解毒类中药总是被摆放在最显眼的位置,品种繁多,如大败毒胶囊、三黄片、板蓝根冲剂、穿心莲片、双黄连口服液等。
这些清热解物能否替代抗生素?是否可以随意使用?实际上,过度依赖和滥用这些中药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对于感冒咳嗽、咽喉肿痛等细菌感染症状,单纯的清热解物可能无法达到理想的抗菌效果。由于这类药物的抗菌作用较弱,面对严重的细菌感染时,过度使用可能会导致病情迁延不愈,甚至加重。对于咳嗽等症状,过多使用寒凉的清热解物可能导致邪气内郁,病程反而延长。
长期服用清热解物可能会伤害脾胃阳气,导致食欲下降、腹胀腹泻等问题。很多人对此并不了解,以为这些不适是由其他原因造成的。
不正确的用药方式可能加重病情。中医强调辨证施治,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是常态。例如,清开灵口服液主要用于外感风热、火毒等内盛所致高热不退,但如果轻微发热的患者也使用此药,可能会让病情恶化。
清热解毒类中药的过度使用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抗生素限售令后,药店的抗生素销售受阻;二是广告宣传将一些不正确的用药观念“潜移默化”;三是人们对清热解的长期厚爱。这导致许多家庭盲目储备这类药物。
要知道,中医药的精髓在于辨证论治。只有在医生诊断后,才能开出最适合病人的药物。盲目在家中储备中成药是不正确的。
作为消费者,我们应该增强用药知识,了解中药的特性和适用范围。药店和医疗机构也应该加强用药指导,避免不正确的用药方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充分发挥中药的优势,保障我们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