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类风关”健脾是关键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炎性关节疾病,在我国患病率为0.3%,主要影响20-40岁的人群。此病症的临床表现多样,主要涉及手足小关节,病情容易反复。其主要的病理变化在于关节滑膜的慢性炎症,最终可能导致关节畸形和强直,功能丧失。除此之外,类风湿性关节炎还可能引发其他重要脏器的病变,其中胃肠道病变是最常见的表现。
胃肠道病变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表现为一系列消化系统的症状。例如,颞颌关节病变可能导致进食和吞咽困难。约30%的患者可能出现食管运动功能障碍,如食管蠕动减弱和食管末端括约肌功能不全,从而引发烧心和反酸症状。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还可能出现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等。这些溃疡常发生于胃窦部,并且不同于普通类型的消化性溃疡。
除了关节和胃肠道的病变,类风湿性关节炎还可能引发缺血性肠炎、肠梗塞、炎和胆囊炎等。肝功能也可能出现轻度或中度异常。
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健脾法被公认为一种重要方法。在中医理论中,脾与湿的关系密切,湿有内外之分。外湿与气候环境有关,而内湿则是由脾气虚弱所致。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常有全身疲乏、肢体麻木等症状,这些都是湿证的表现。采用健脾的治则来祛湿具有重要意义。
脾与免疫功能有着重要联系。脾气虚弱者常有免疫功能异常表现。在中药中,有许多药物如黄芪、党参、灵芝、白术等,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的功效。这些药物的运用在动物模型实验中已经得到证实。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和养生的疾病。除了医学治疗,患者还需要重视日常生活中的养生防病。了解中医养生常识,如耳穴贴压、中药熏洗等,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健康状况。提醒广大读者,无论年龄大小,都应该重视养生,越早走上养生之路,受益越多。 (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 刘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