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蛋时间越长越好? 盘点吃鸡蛋的五大误区
在日常生活里,鸡蛋是我们常见的食材,其营养丰富,备受人们青睐。但在享用它的过程中,有些常见的误区需要我们了解。
误区一:生鸡蛋营养更好?
提及鸡蛋,很多人觉得生吃更有营养。但实际上,由于鸡的卵巢和泄殖腔带菌率较高,生吃容易引起细菌感染。生蛋清中的蛋白和抗胰蛋白酶会阻碍蛋白质和生物素的分解和吸收。相反,煮熟的鸡蛋其蛋白质结构在加热后变得松散,更易于人体消化吸收。
误区二:炒蛋放味精更鲜美?
在炒鸡蛋时,很多人会习惯加入味精来提升鲜味。鸡蛋本身就含有谷氨酸与氯化钠,加热后这两种物质会生成谷氨酸钠,这正是味精的主要成分,具有纯正的鲜味。炒鸡蛋时不必放味精,以免破坏鸡蛋本身的自然鲜味。
误区三:蛋壳颜色越深越好?
购买鸡蛋时,很多人误以为蛋壳颜色越深品质越好。其实蛋壳的颜色主要由“卵壳卟啉”决定,这种物质并无营养价值。评价蛋的品质,应观察蛋清和蛋黄的特征。蛋清越浓稠表明蛋白质含量越高,而蛋黄颜色较深则代表叶黄素、胡萝卜素含量较高,营养较好。需要注意的是,红心蛋例外。
误区四:煮蛋时间越长越好?
煮鸡蛋时,有些人认为煮的时间越长越好。其实,蛋黄中的亚铁离子与蛋白中的硫离子在长时间煮制下会产生难溶的硫化亚铁,降低鸡蛋的营养价值。同样,油煎鸡蛋过老也会导致营养成分的流失。煮鸡蛋最好是凉水下锅,水开后煮3分钟,这样最易于人体吸收。
误区五:豆浆加鸡蛋营养更佳?
豆浆配鸡蛋是许多人的早餐习惯。豆浆中含有胰蛋白酶,与蛋清中的卵清蛋白结合会造成营养成分的损失。虽然豆浆和鸡蛋都是营养丰富的食物,但二者同时食用会降低其营养价值。
我们在享受鸡蛋带来的美味与营养时,应避免这些常见的误区,更好地吸收鸡蛋的营养,同时也保证我们的健康。这篇关于鸡蛋误区的文章来源于糖尿病网,如若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