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部解读用地审批权下放:“放权”不等于“松绑”
北京3月21日电,许心怡报道:今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就重大投资项目开工复工情况举行发布会。会上,自然资源部新闻发言人刘国洪透露,中央提出的“放管服”改革要求正逐步落实于土地审批领域。通过授权和委托,土地审批权得到下放,其根本目的在于优化营商环境,但绝对不等于放松用地审批中的审查和监管。改革的核心是对省级赋予更多权限,而非放任不管。
刘国洪强调,严格管控的原则始终如一。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维护农民权益等基本原则并未放松,国家总体指标控制依然严格。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这三条红线不可逾越。对于重大建设项目如交通、能源等,在选址时必须避免占用永久基本农田。若确实难以避免,需经过严格的论证方可申报。特别强调的是,永久基本农田的补划必须确保数量不减、质量不降、布局稳定。
审查的严格规则和标准并未降低。无论是国家还是省级审查,尺度的把握都是高度一致的。权力下放的责任也相应加重。对于不按规则审查的地方,将承担相应责任和后果。此次改革特别强调“放得下、接得住”的同时还要“管得好”。
在监管方面,自然资源部将加大力度。首先明确用地审批政策、规则、标准等要求,规范地方审批行为。利用遥感监测和审批监管平台,以“双随机、一公开”的方式加强对地方审查行为和结果的检查。自然资源部还计划对各省开展土地管理水平综合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动态调整委托审批的试点省份。
刘国洪介绍称,自然资源部已经建立了卫星遥感监测体系,拥有高分辨率的陆地卫星,每个季度都能实现对全国国土的全覆盖。这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来加强监管。他表示,审批权的下放与监管能力的提升是相辅相成的。自然资源部的用地保障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也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体现出“放管服”三位一体的整体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