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服止痛药 别忘三不三要
疼痛,是生活中难以避免的问题,有时候甚至会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面对各种疼痛,如头痛、肌肉酸痛、经痛、牙痛等,民众常常选择自行服用止痛药。据统计,台湾每年大约会消耗一亿颗非性止痛药。如何正确用药,成为了我们不可忽视的问题。
市面上销售的止痛药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单纯的止痛药,如普拿疼,其主要成分是乙酰胺酚,具有止痛和退烧的效果;另一类是非类固醇消炎止痛药,如百服宁等,这类药物不仅能止痛和退烧,还可以缓解因发炎引起的疼痛。
服用止痛药时我们需要格外警惕。重复服用某些药物,尤其是乙酰胺酚类药物,可能会导致严重的肝脏副作用。这类药物虽然全身性副作用较少,对儿童和孕妇较为安全,但在缓解发炎引起的疼痛方面效果并不佳。如果服用药物时饮酒或服用其他药物,可能会产生药物交互作用或药物过量,造成危害。
我们在自行服用止痛药时应该遵循“三不三要”的原则。“三不”指的是不并服、不过量、不饮酒,“三要”则是要喝水、必要时才用、要注意使用的时机。我们也要意识到,止痛药并不是解决所有疼痛的万能药。对于某些特定类型的疼痛,如胃痛、胸口闷痛或三叉神经痛等,我们应该及时就医诊疗。
我们还应该注意药物的搭配和代谢。水分摄取不足会影响药物代谢,因此我们在服用药物时应该搭配适量开水。对于因发炎引起的疼痛,急性期使用消炎止痛药可以缓解症状;而对于肌肉拉伤引起的疼痛,我们需要配合运动、复健和休息来改善不适。
卫福部在全国各区设立了“正确用药教育资源中心”,供民众咨询用药问题。如果您有相关疑虑,可以前往咨询,保障您的用药安全。
疼痛是身体状况的警讯。我们应该正视疼痛,而非仅仅依赖止痛药来缓解症状。在自行服用止痛药时,我们应该遵循正确的用药方式,特别是注意服用时机和用量。我们还应该了解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副作用,避免产生不必要的风险。